昨夜,广西灵山县烟墩镇鼓声震天,怎么回事?一起去看看。
小编有话说:超级震撼的声音你有木有听过?感受过?如果没有,请到广西灵山烟墩镇,小编带你,一起感受烟墩大鼓的震撼。
历史渊源
烟墩大鼓承铜鼓遗风,于明代后期演化而成。当时大鼓用于传送战争信号和吼跑野兽,最初用水缸为鼓桶绷上牛皮而成,后来由于水缸易碎,声音韵律差,便演化用段木凿空制成。后来大鼓用于以示平安、祈福、驱邪、助兴、祭祀、体育竞技等汉族民俗活动,一直延用。鼓形演化变大,宏亮的鼓声成为各村传送战争的信号,也利于吓跑猛兽,后来成了以示平安、祈福、驱邪、助兴、好年瑞景以及癸祀、娱乐、体育竞技等汉族民间活动。
烟墩大鼓是这样炼成的。
一面大鼓要十多个大汉才能抬得动,你要来试试吗?
烟墩大鼓 烟墩大鼓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分布集中,保存完好。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纯手工制作,祖传制作工艺,别具一格,令人叹为观止,爱不惜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观赏收藏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灵山烟墩镇有灵山大鼓之乡的称号。
烟墩大鼓由樟木或楠木、牛皮、篾条、竹钉、木钉、木块等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由鼓面、鼓身(鼓桶)、鼓脚(鼓垫)三部分构成。鼓面直径1.3~1.8米,鼓高2~3米,鼓重20~350公斤,鼓棒成双,长5~8寸,用硬杂木条修成,总造价2000~5000元左右。鼓声如雷鸣,声达数里,声震瓦掉,塘鱼惊跃,地动山摇。韵律节奏鲜明,快、中、慢结合形成“起鼓、促鼓、压鼓、收鼓”的独特套路打法。
烟墩大鼓的形状上宽下窄形似蕉蕾,略似放大了的明代后期的陶器高肩埕,制作大鼓最关键的是凿鼓桶和上鼓面两道工序,鼓师制作鼓时按照鼓的高度、大小选择段木料,之后放到水塘浸泡1-2年才用于凿鼓,这样可防虫蛀。以段木上段入面凿鼓,凿镂鼓口入木三分要岩形,边框圆周厚度为5厘米左右,沿直径中心点向下挖凿,鼓底要尖,凿铣成蕉花形,鼓桶大约占四分之三处便凿鼓脚四只,鼓桶制作完成。绷鼓时把牛皮放在地面,把鼓倒立于牛皮上,用篾青按传统工序固定即成。鼓棒用硬杂木修成光滑圆棒,一头用布或麻绳绕结成鼓槌。打法可分为开鼓、正式打鼓、滚鼓、收鼓四种。
分布范围 烟墩大鼓主要分布在烟墩镇境内,及与烟墩接壤的横县南乡镇部分村庄、灵山县平南镇的六潭、古廖村等。全镇20个村委264个自然村保留大鼓不少于300面,每个自然村均有一面大鼓以上,而石堆村的那一面最大,鼓面直径1.3米,鼓桶高3米。烟墩镇尚有最大的3面大鼓,据其鼓桶上文字记载,是1909年(清宣统元年)制作的,主要藏存于石堆、六凤、长麓三个村上。木料是百年的樟木或楠木,从鼓桶上考究,光滑锃亮,没有半点虫蛀腐蚀,其音质效果上乘。至于从大鼓延身成儿童擂的小鼓,其形状与烟墩大鼓无甚异。只不过是过大年时是大人擂鼓或小孩打鼓罢了。据统计,烟墩大鼓留存比较多的有石堆、三联、六凤、烟墩、妙庄、凤山、那合、佳平、六加、邓塘、大远、茅针、那合、司练、六局、长麓等村庄。
昨夜,广西灵山县烟墩镇鼓声隆隆
2015年9月14日晚,广西灵山县开拍旅游宣传片内容中的一项,烟墩大鼓。
夜场,双龙出场助阵
航拍器也用上了。
这节奏你想感受吗?到广西烟墩镇来吧!
这场面你想参加吗?来广西灵山县烟墩镇旅游吧!
“蒙面鼓王”
各位鼓手期待中.......
“野人鼓手”萌妹子争先合影
当然也有一些大叔也要合照一张
广西灵山县烟墩镇有“击鼓迎春”的风俗。春节期间,那深厚洪亮、极具震撼力的大鼓声如春雷阵阵——响彻云霄!烟墩镇现存最高的大鼓,有近3米之高,击鼓人要站在两层板凳之上,才能敲打到鼓面;最大的鼓鼓面直径达1.8米,重达350多公斤,要七八条大汉才能抬得动它。最古老的是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制造;这些“鼓中之王”,擂动时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响,将“烟墩大鼓”的独步天下的气势发挥到极致。每年春节期间,烟墩镇都要举行大鼓比赛:数十乃至上百面大鼓列阵以待,一齐擂响,鼓声轰然震天动地,势如万马奔腾,极其壮观,上万名群众欢呼雀跃,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中如痴如醉……
来源:灵山发布
好像正月初六才是正式的吧 {:2_57:}{:2_57:}{:2_57:}{:2_57:} 烟墩那么大,小编你不说说是哪条村,在哪里拍,鬼知道啊 石堆村有?去战友那没注意到。 我也想去玩 吃饱某处去,浪费钱,木薯都未去挖, 是烟墩镇村委大麓囗村梁氏祠堂。:handshak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