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L52003
发表于 2011-7-18 08:29:48
惭愧,我还没到过那玩,什么时候回去我也过去看看。
灵山SAN
发表于 2011-7-18 08:41:33
不知道文笔岭比六峰山高几多
0.1毫米
发表于 2011-7-18 08:46:27
遗憾得很,说好去的后来又没空.......{:soso_e135:}
狂勇兔子
发表于 2011-7-18 08:48:11
风景那么幽美!
灵疯
发表于 2011-7-18 08:49:02
一棵我们不知名的果实
应该是桐油籽吧
y9654
发表于 2011-7-18 08:54:42
山牛甘,甘甜解渴.好吃.
y9654
发表于 2011-7-18 08:56:33
我登过最高的山可能就是鸡笼山了.
510102818
发表于 2011-7-18 09:36:58
有一相片上的是桐油子
肥0鸟
发表于 2011-7-18 10:04:07
通通 发表于 2011-7-18 00: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试问天底下那个男人不咸湿呢 低调低调
嘻嘻,,正中要害................
920426769
发表于 2011-7-18 10:15:09
谁把牛赶那么高的地方吃草?
紫爱
发表于 2011-7-18 11:19:28
通通 发表于 2011-7-17 23: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山牛甘,超好吃的
通通,有没有打包回来,好想吃哦!位子在哪里我去摘{:soso_e124:}
紫爱
发表于 2011-7-18 11:21:28
{:soso_e105:}知道我去好了,有牛甘子吃
03五哥
发表于 2011-7-18 12:02:56
小时侯大人们口中的文笔岭原来是这个样子啊,那时一直遥望,可惜直到现在都没能上去看看,遗憾!
灵灵仔
发表于 2011-7-18 12:49:00
{:soso_e120:}美遮岭{:soso_e128:}
壹号ID
发表于 2011-7-18 13:20:54
文笔岭:
来到海拔501.5米的文笔山顶,终于与文笔峰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文笔峰是一座向上渐收的梯级形八面体峰塔,现有19层,每层高33厘米,共6米多,每级宽18厘米;八角形的塔底每层边宽4.5米,周长36米左右;顶级边2米,围长16米,对角宽5米;斜边高6.8米。登上塔顶,只见峰塔的外壳以沙、泥、石灰混合夯筑而成,厚约40厘米;塔内有厚度为33厘米的也是以沙、泥、石灰混合夯筑而成的十字形间隔墙与四面峰壁衔接,其余的空间用黄泥填满为实体;中间十字型间墙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西两向的内间墙伸到塔外形成了峰塔的一对护耳,护耳也为沙、泥、石灰混合并依峰夯筑而成,呈梯形,峰耳厚73厘米,底座向外伸出2.1米,高达该峰塔的第十级,即高3.3米。
关于文笔峰的来历,村里的老人们说,因为灵山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位于县城东面的马鞍山是一匹“上京马”,灵山的人才会“骑着”这匹宝马入仕京城为官;但朝廷的“国师”为了阻止灵山人才入仕京城,当高官占权位;所以就在上京马背后的县城南面新圩镇梁冠山顶钉了一根大柱,以拴住“上京马”,破坏灵山的风水,使灵山从此再也没有人入仕朝廷做高官。梁冠山此后就被称文笔山。
民间的这种传说,有点神乎,而且现在还在广泛流传,认为文笔峰是破坏了灵山的风水。但是,实际历史上修建文笔峰的目的和背景、起因刚好与此传说相反,不是为了破坏风水,而是为了弥补风水的不足!
据清代和民国的《灵山县志》记述,旧时建文笔峰很有一番别意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清朝时期,灵山的社会风气很不好,盗贼、赌博、打架、娼妓等四亚盛行,根源在于当时人民的素质低劣,愚昧落后。因此在县府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采取措施,加大了治学的力度。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知县迟维城创建西灵书院;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国家建立学校,原有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屋也”。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重建文庙时,知县李培仁还作重建文庙碑记:“古今建邑凡以教养斯民也养则谋诸野教则谋诸学故邑必有学学必有庙”,以示县府重教兴学。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为兴行教化,转变社会风气,“知县李正恺始延请名师,义学遂振兴焉”。同年县府还恤教职,“查旧例,教职两官同食一俸,未免不敷养廉,着从乾隆元年春季为始,照各员品级给予全俸,永著为例”。在乾隆年间,县府划拨了不少学田,租银“详俸批准拨入义学。由是肄业生意,按名给发膏火,人争来学,较前更振兴焉。”除此,县府及各界人士还大兴修建文阁、文明坊楼、学官等,以此营造一个兴学育才的浓厚气氛。在这股兴学育才的热潮中,“乾隆庚申岁(即公元1770年,清朝乾隆35年)邑人劳基、张所述等倡建文笔峰于梁冠山与文庙正向”。看来当时他们兴建文笔峰,就大有振兴文风,净化社会风气,使灵山快出文人、大出人才之意。在文笔峰落成时,进士王家宪并有诗云:“屹立文焰照宫墙,还是灵冠旧笔床。食肉不须投定远,生花应已梦江郎。云连五色知常护,弩发千钧岂比强。从此海天多脱颖,夜阑作作露星芒。”由此背景可以看出,当初建文笔峰的意图和作用是很明显的。
据传,建塔时,是由劳基、张所述倡议并监建,塔高原有25层,后因风雨冲刷,造成多次崩塌,现在只存19层。而且现在以中间十字间墙相隔的占塔的四分之一的东北面部分已经崩塌至塔底了;其它几面也是遍体裂缝,茅草附生。究其崩塌原因,可能这主要是由于当年峰塔逐层夯筑而建,而墙体内和每层间墙又没有装上筋骨(如竹片、钢筋等)连着,使得原有的上面六层与下面的十九层脱离分开并倒下;同时由于塔心是以黄泥夯填,而塔顶没有批搪灰浆,使得雨水从顶部中间灌入,加上峰体周围又缺乏排水孔;因此当下大雨时,雨水从顶部黄泥中灌入,导致了峰体膨胀、破裂,而裂缝中茅草、灌木的附生又进一步形成并加速了峰塔的植物风化,最后就造成了塔峰的崩塌。
这座诞生于封建社会,跨越了四个世纪,经历了几个朝代的“灵山第一古董”,虽然与北国长城相比她是那么年轻,但对于今天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们她是那么的古老!她秉承了荔乡的旖旎,散发着百姓的质朴,闪烁着古代文人的睿智,今天她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厚重的历史积淀幻化成灿烂的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着灵山大地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站在梁冠山顶,只见蜿蜒的山脉东西贯纵,一路踊跃奔腾,起伏生动,气势非凡,精神轩昂,十分雄伟,而且奇突的顶峰会让你感到这里可收天光!眺望远方,灵山县城和笔架般的六峰山与这里遥相呼应着就在北面前方,源自灵山最高峰罗阳山的鸣呵江一带白水从东面奔来,四季不溢不涸,如镜照天的光亮,日精月华尽收河中,给人大有一种“鸣江玉带面前过,伸手可搭六峰山”的感觉!俯瞰北面山下,眼前陡峭山坡下是一个深谷,左右两支山脉如巨龙如猛虎,相互照应,环抱有情,真是应了“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其中间夹脉也跟着相拥相抱,如花之瓣形成环环相抱,脉脉相护,确实藏风聚气!而且这里相拥相护的山梁不象刚才来路上山时看到的“趴地虎”和“展翅双鹅”那样无树无木一片苍凉,这里则是松林茂盛,绿郁葱茏,明朗清秀,充满着灵逸,并显得秀气洋洋,吉气融融,呈现出温润、柔和、秀气的美;而“花瓣”的山脉中一个山头尖尖地挺立其中,如花中之蕊 —— 如此地形宛如一朵“耸天芙蓉”,其充满着生机,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这里确实是一个呈祥献瑞的好地方啊!难怪传说当年“国师”曾为这块风水宝地而三上三下“宝轿”呢!
壹号ID
发表于 2011-7-18 13:28:05
紫爱 发表于 2011-7-18 11: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通通,有没有打包回来,好想吃哦!位子在哪里我去摘
辉哥摘了不少回来,我没摘有
壹号ID
发表于 2011-7-18 13:37:46
0.1毫米 发表于 2011-7-18 08: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遗憾得很,说好去的后来又没空.......
真的很可惜,如果你去的话 我们就不会失去那些瀑布的影像了! 昨天真是很呕气啊,我自己的相机忘了充电,然后到瀑布的时候无法拍照了,真是气死我了! 我拿有录像机的,但我还不会把视频导出来,所以视频现在还没有搞好…………,要是昨天你在的话,以上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壹号ID
发表于 2011-7-18 13:47:17
y9654 发表于 2011-7-18 08: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登过最高的山可能就是鸡笼山了.
鸡笼山在那里?什么时候带我们去登下?
壹号ID
发表于 2011-7-18 13:48:44
03五哥 发表于 2011-7-18 12: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时侯大人们口中的文笔岭原来是这个样子啊,那时一直遥望,可惜直到现在都没能上去看看,遗憾!
现在就可以看到啦,迟点会再上视频的
壹号ID
发表于 2011-7-18 13:51:24
920426769 发表于 2011-7-18 10: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谁把牛赶那么高的地方吃草?
牛是自己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