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码 发表于 2017-2-16 17:35:33

探讨:对于2-5岁的孩子,幼儿园究竟是不是唯一的选择?

在我们小时候顶多只有学前班,根本没听说过幼儿园。那时候上广东打工的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大部分父母都在家务农,家家户户生的兄弟姐妹也多。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疯,与田野和大自然为伍,在田间地头玩泥巴,躺在草地上看过蔚蓝的天空,观察过云朵的变幻,捉过蚂蚱,数过天上的星星,连小小的黑白电视都能看得津津有味……虽然那时候物质条件匮乏,没什么好吃的,穿得也不漂亮,像样的玩具都没几个,但那是真正自由和放飞心灵的几年!

等到六七岁七八岁的时候大人就会把孩子送到学校读学前班,学前班好像也是2002年左右才有的,从“啊哦额”开始了求学生涯。

现在的孩子呢,两三岁就被送去幼儿园,有的甚至一岁多。没办法啊,家长要忙着上班赚钱,不然一大家人吃土啊!而且大环境如此,大家都送你不送?像个奇葩另类!同龄的孩子平时都去幼儿园了,你家的孩子还能跟谁玩?总结就是:一是没空亲自带;二是不放心老人带,隔代教育各种问题;三是别的孩子都去幼儿园了也没玩伴;四是幼儿园正规的教育确实能让孩子早早学会普通话、礼貌、生活习惯、自理、唱歌跳舞讲故事、跟小朋友相处、融入集体。

凡事都有例外,碰到特别不喜欢幼儿园的孩子怎么办?一种米养百种人,大人有成千上万种,孩子也有千万种雏形,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早早适应幼儿园规律的生活,什么事情都按照指定的频率来一起做。你说怎么办?人是社会动物没错,学习各种纪律也没错,集体生活也没错,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错在整齐划一一刀切和操之过急。

其实我觉得现在小孩挺可怜的,两三岁就要收敛起天性里的散漫接受教化,早早为进入文明社会做准备,排排坐吃果果,定点吃饭定点游戏定点睡觉~说实话好多大人都未必做得到。诚然,物质更丰富了,穿得更光鲜了,被家里关注得更多了,玩具、电子产品、游乐场也更多了,但是他们离大自然和天性也更远了,受到的束缚也更多了。从孩子自身来讲,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特质,开心就好。

有木有人敢小小挑战一下大环境,让孩子在家里待到五六岁再去上大班?因为不上大班上不了一年级啊亲!做不到网络上那些牛人直接跳过国家教育体系开私塾,那都是高知、高薪的人才能玩的,咱普通人不能那么任性。这个社会有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最大的限度就是在六岁前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如果一个人回望童年想起的都是不开心和强迫,那才真是悲催到家了!

風雲際会 发表于 2017-2-16 22:10:06

诚如楼主所言:我们那个时代就根本没有什么幼儿园学前班之说,哥一入学便是一年级了。那像现在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除了学校的不说),可谓是遍地开花人满为患,办幼儿园的人也个个心里乐开了花赚得盆满钵满。先不说这些幼儿园良莠不齐教育如何正不正规,就问问家长朋友们,你们认为将这么小的孩子交到幼儿园你们有必要吗?放心吗?君不见电视上经常爆光此类丑闻:哪里那个幼儿园体罚幼儿了,哪里那个幼儿园的孩子遭饿肚子了……原因竟然是孩子不听话吃饭时弄脏了饭桌衣服诸如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还美其名曰要孩子长记性守纪律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等,这不是糊弄人找籍口摧残孩子的天性吗?本来乖巧听话的孩子回到家后耍小脾气,半夜还经常无缘无故地惊醒又吵又闹真是得不偿失活受罪!故此在下认为:家长朋友们如果有时间家里有人照顾孩子的,还是将孩子放在自己身边照料,不必要东施效颦趟此浑ill

柒妹子 发表于 2017-2-16 18:00:43

我家三四岁的侄女就是盼着去上学,说不让她去她还不高兴呢…………

中华神童 发表于 2017-2-16 19:31:42

幼儿园具有社会化的功能      ......

橘梨纱 发表于 2017-2-16 20:22:58

我的选择是让孩子在家里待到五六岁再去上大班。每个人的环境不同,很多父母过早的送孩子去幼儿园实属无奈。

蘑菇伞 发表于 2017-2-16 21:56:11

最主要的是每年送去读幼儿园读个一两年小孩还是学不到东西

raphear 发表于 2017-2-17 08:45:50

难道现在的大灵山,已经开始有公司在搞户外活动亲子游戏之类的经营团队了吗?

raphear 发表于 2017-2-17 08:57:02

周老师:
  您好!我现在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我儿子快四岁了,本来快要上幼儿园了。前天开始上的,但老公却不想让他上幼儿园,说幼儿园的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快乐!他说要自己教。
  与老公教育观念不同,让我快要崩溃了!
  我的老公很敬重您,喜欢您的文章;他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他说只听你和武志红老师的话。
  感觉老公应该是小时候受过校园暴力!他对人很挑剔,为人很固执,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因为很多事,我和他的感情已经很不好了。
  吴女士

吴女士:
  你好!
  你的来信很短,信息不够,行文给我三个直观感受:
  一,你在凭感觉简单归因,认为是老公仅仅是因为小时候受过校园暴力,就不让自己孩子上学。
  二,无充足理由下判断,认为孩子不上学是天大的错误,要是这么干会毁掉孩子。
  三,希望借助他人力量说服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概括有误,请谅解。
你的问题,我分几部分来回答:
  一、夫妻相处之道与亲子教育。
  婚姻不是男欢女爱,不是打情骂俏,不是一天到晚啪啪啪。
  它需要承担社会功能,比如事业、财产、教育、家庭社会地位等,都需要夫妻一起共同奋斗、共同创造。
  而要长久地、很好地完成这些社会功能,除了双方的经济、学历、能力、经济基础之外,最重要的是—— 夫妻两人的价值观交集大、互容空间大,要不然,就很容易鸡飞狗跳。
  所以,如果 只看对方物质条件、文凭学历、工作前景和外在形象,头一昏,就把自己嫁了,运气不好,一辈子的幸福就搭进去了。
  但很多女生就是这么干的!
  价值观的底线是什么?
  未经允许,互不干涉对方;
  意见不一致时,理性表达自己立场,不试图将自己意志强加给对方;
  用和平的、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做出重大家庭决定。
  价值观交集没有上限,理想状态是:
  双方在很多问题上,形成自然的默契;
  对于新鲜事物能够共同学习,一起探究;
  面对分歧,会努力去理解对方的立场、理据,通过讨论,重新达成共识。
  没有底线的家庭,一定会充斥着争吵,充满了风险。
  这一点,很多中国式家庭,是意识不到的。
  他们的精力,都放在互相指责上了,而不会去考虑,这是因为彼此没有建立基本的价值底线与共识。
  子女教育方面,更能看出 价值观一致,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
  如果教育观念不一致,各执一词,各行其是,紊乱不堪,那孩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人格分裂,或虚伪、或抑郁、或叛逆。
  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判断家庭关系与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
  从你简短的来信来看,你们的家庭模式,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这个问题,比孩子去不去幼儿园上学重要一百倍。

二、“为什么要上学”背后的经济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社会。
  这意味着,每个人只需在自己的事业上,投注主要精力,便可获得生活所需的一切。
  衣服是别人做的;
  房子是别人建的;
  餐馆遍地都是,外卖可以直送到家门口;
  出门有各种交通工具;
  带孩子可以请保姆;
  上学有专门的学校和老师负责……
  这是现代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根本原因之一。
  关于衣食住行的社会分工和服务,都是基于自由原则的,你可以自由选择,服务也可以自由提供——没有人规定服装厂必须把衣服做成什么样式、餐馆必须用哪一个菜式、哪一种料理。
  于是,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充分的选项,做出自己中意的选择。
  但是,这其中,孩子上学有那么一点不一样。
  在我国学校,教育内容是政府规定的,全中国的基础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核心内容和授课方式都是一样的;
  学校都是同一个架构;
  对待孩子的方式在原则上都是一样的。
  甚至于,我们的孩子上哪一所学校,也基本上是由政府规定的,家长所能做出的选择很少。
  市场上的商家,绞尽脑汁地,将自己的产品多样化,来满足我们每个人不同的需求,以便获取利润;
  但是,政府不是商家,它不用挣钱。
  政府的钱来自强制税收——好吧,直白点说,来自“合法”抢劫。
  任何不是通过自愿的交易,来获取利益的行为,背后都潜藏着各种极大的风险。
  谁如果跟你说,我做事不是为了钱,你就要小心他,这多半是别有所图;
  如果一个庞大的机构跟你说,我做事不是为了钱,是做公益。
  那绝对不要相信它!
  它做事,花的是别人的钱,想实现的是自己的目的。
  政府包办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
  但是本质上,是通过从小的灌输教育,来培养顺从的、不反对它的意识形态和所作所为的国民。
  而且,政府本身不事生产,它做这些事,花的都是我们的钱。
  这就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严厉管制、感到不快乐、个性受到压抑……都是从这个问题上生发出来的。
  三、已经有很多家庭选择“在家上学”
  如果一个家长,不从事教育研究,可能不会关心到这些层面。
  但是,学校教育对孩子,或者对自身的禁锢,很多家长是有直接体会的。
  如果有痛苦的经历,有深度的思考,或者耳闻目睹过被教育摧残的孩子的故事,他们会希望有自己的选择。
  一个四川人到广东,如果周边找不到川菜馆,他也会选择自己做。
  同样,一个家长找不到更好的教育,就会考虑自己来教孩子,这很自然。
  不只一个人在这么干。
  早两天,我的朋友可二就告诉我:
  在广州,有一拨有财力、有见识的家长,正在商量怎么弄一场地,让孩子脱离学校,自己来教孩子。
  而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显示:
  在中国大陆约有 1.8万学生不在学校上学,选择“在家上学”。
  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 54.19%)、
  “学校教学进度过慢”( 9.50%)、
  “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7.26%)、
  “孩子厌倦学校生活”( 6.07%)
  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 5.59%)。
  这已经是三年前的数据了,这几年数量还在激增。
  实际上,政府强制教育是一个全球现象,“在家上学”也是一个全球现象。
  以美国为例。1986年,美国估计约有 20万的孩子 在家学习,现已发展到约 200万,即25个适龄学生中就有一个在家学习。
  在英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带出学校,目前已有多达 14万的中、小学生在家里接受教育。
  为什么呢?家长认为,英国的教育系统存在官僚化的倾向,缺乏适当的灵活性。
  更有意思的是:近年美国大量调查研究资料表明, 在家上学的学生,总体上来说,不仅学业超过了在校学生的平均标准,而且在百分比上,远优于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甚至大家最担心的孩子脱离集体,难以融入社会的问题方面,研究也显示:其实不用太担心。
  在接受家庭教育的成人当中,有 71%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88%加入某一社会组织。而年龄相仿的普通民众,在这两项上的参与比例分别为 37%和 50%。
  美国学者认为: 家庭学校完全可以解决学生的社会化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得更好。
  我之前说过, 我们之所以恐惧和怯懦,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我们无知。我们的大脑,被太多未经我们个人理性所审察的偏见所占据了。
  “孩子不到学校上学,那怎么行?”就是这样一种偏见。
  四、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有人让孩子“在家上学”,于是我也让孩子“在家上学”,当然也是一种思维误区。
  从已有的成功例子来看,“在家上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要具备这些条件:
  首先,夫妻一方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
  其次,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旅行、外出参加活动、购置图书和社会实践都必不可少。
  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持。而且,经济基础较好,可以省去更多的家庭纷争、烦恼,不至于影响孩子。
  最后,如果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家长具有匹配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包括但不限于:
  1.家庭和婚姻高于教育。健康家庭是健康教育的基石。
  2.在家上学,儿童不是生活的中心,而是整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是中心。
  3.在家上学,成就一个健康的家庭,而不是分裂家庭。所以父母双方意见要互相包容。
  4.在家上学,不是把孩子圈养在家里,而是开放教育,散养在家庭和周围。
  而且父母还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孩子寻找更多教育资源。但,这个过程也是开创性的,充满幸福和快乐的。
  因你的来信太简短,所以,我无法更深入、更准确、更个性化地,来给出建议。以上都是一些常识。
  我猜想,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你很关心,他爸一定也很关心。
  他既然表达这个意见,一定是有比较充分的考虑,你不妨多听听他的想法。
  总的来说, “在家上学”对夫妻婚姻质量,对父母个人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
  对于一些突破常规的事情,我个人觉得:
  一方面,我们应该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思考各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果是属于重大的家庭决策,不妨慎重一点,双方形成基本共识之后,再想办法去尝试,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比如现在,还没到开学的时候,那么,你们完全可以晚一点儿把孩子送去幼儿园,你们夫妻先在家尝试一下,怎么带小孩儿,怎么处理课程、交友之类的问题。
  学习和行动比争辩更有用。
  你们都爱孩子,你们都是为孩子好,这才是根本。
  最后重申一下,我并非强烈建议必须让孩子“在家上学”,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每对夫妻的价值观都不一样。
  之所以会侧重介绍“在家上学”的一些研究和资讯,是因为,这一部分资讯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可能都是陌生的。
  如果还需更深入了解,请打开搜索引擎,查询更多的信息,以作参考。
  建议你们各自仔细再想想,然后回到第一部分,了解夫妻基本立场,再来处理分歧。
  希望这些回答能对你们有帮助!
  同时,也很希望看到你丈夫来信详细谈谈他的意见。
  周冲

周冲的影像声色
  一个文艺又理性的公号

raphear 发表于 2017-2-17 09:09:47

在家上学 编辑
“在家上学”又称“在家教育”,是一种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家长弃工作做起了全职爸妈,让孩子在家上学,专职在家教育儿女。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存在大量学生在家上学的案例,涵盖幼儿园至高中的各个阶段。而其存在形式呈多样化: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简介编辑
在家上学起初是流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种青少年教育成长方式: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上世纪中叶,主要在宗教家庭产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带来了足够的灵活性,而使得子女的成长变得非常个性化。这恰好符合这个时代对个人的要求。 华人社会的Homeschool主要集中在台 湾、新加坡等地。中国大陆目前实践者正在增多,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童话作家郑渊洁在家培养了自己的儿子郑亚旗。不过,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潜在的实践者可能会有很多。
“家庭学校”,美国称之为“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一些欧洲国家称之 为“家庭教育”(home education)。如今的 家 庭学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 受教育者、家长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 式。家庭学校不同于学校教育,意味 着“以家为本”而非“以校为本”的教育。除了可以 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得到课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务外,家庭学校还可以调用 更多的社区资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 运动中心、画廊、展览馆以及亲友和邻居 的智 力资源,比学校教育更能满足学生 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家庭学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它有一定的课程设 置,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家庭学校”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按照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进行教育。
在西方国家 欧美在家上学的儿童已超过200万, 以美国而言,在家教育的申请原因,可归 纳为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文化,地区 教育水平差异等因素。至目前为止,已是 义务教育中非常普及的一个现象,在坊间 书局亦有很多教导家长如何进行在家教育的书籍和导引。 1986年,美国估计约有20万的孩子 在家学习,现已发展到约200万,即25 个 适龄学生中就有一个在家学习。1998年 全美从幼稚园到高中在家自行教育的学生 数约有150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较 1990 年增加5倍,比纽约市就读公立学校 的人数还多。 近年来美国公布的大量调查研究资 料,充分而令人信服地说明,家庭学校的 学生,不仅总体上学业超过了学校学生的 平均标准,而且在百分比上远优于学校毕 业的学生。 更有意思的是,在社会化方面,家庭 学校的学生比学校学生在总体上也更胜一 筹。一项研究揭示:在接受家庭学校教育 的成人当中,有71%参与社区服务活 动; 88%加入某一社会组织,而年龄相仿的普 通民众在这两项上的参与比例分别为37% 和50%。家庭学校完全可以解决社会化问 题,而且可以解决得更好。这 无非是因为家长充分重视,而且脱离 学校体制的孩子,则有充分的时间可以灵 活地、直接地介入社会;而所谓学校的社 会性,除了体现学生群体的小社会,其本 身充 其量也只能折射真正的大社会,并 不影响脱离学校体制的孩子直接地接触社 会。 在英国, 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带 出学校,目前已有多达14万的中、小学 生在家里接受教育。一些家长指出英国的 教育系统存在官僚化的倾向,缺乏适当的 灵活性。这些都是导致家长放弃正规学校 教育让子女“在家上学”的原因。

我国现状编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3年8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不在学校上学,选择“在家上学”。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
当前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是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教育专家分析称,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高、社会公众教育观念更开放有关。
在家上学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于女孩。多数孩子的年龄在4至10岁之间(60.42%),其中6岁的孩子最多,17岁的孩子最少。可见,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较少处于初高中阶段。


引发争议编辑
“在家上学”可以弥补应试教育的一些不足,但是“在家上学”是否可行这一问题还是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教育专家张清羽认为,孩子在家教育是一种遇到困难就逃避的行为,会给孩子融入集体带来很大的麻烦
家庭学校,可能以后会形成不善沟通的缺点。家长通过课外教育来弥补学校的不足是可行的,但是想要因此来替代现行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
有媒体评论人认为,在家上学的成功案例虽多,但是成功往往不能复制的,并且成本太高,应该把这些对教育不足的看法形成舆论,让学校去改变,而不是个人“海底捞针”行动。 但“在家上学”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具备特征编辑
“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成功家庭应具备三个特征:
1、父母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规划的;
2、夫妻双方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一致,不能出现不和谐的局面;
3、这些家庭的大都是爸爸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果断决定的人。

基本原则编辑
1,家庭和婚姻高于教育。健康家庭是健康教育的基石。
2,在家上学,教育即真实的生活,以家庭生活为基石。
3,在家上学不能把孩子从家庭割裂出去。尤其是0-12岁之前。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4,在家上学,儿童不是生活的中心,而是整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是中心。
5,在家上学,成就一个健康的家庭,而不是分裂家庭。所以父母双方意见要互相包容。
6,在家上学,不是把孩子圈养在家里,而是开放教育,散养在家庭和周围。

合理性编辑
在家上学、私立教育都是对公立教育单一教育模式的丰富和补充,从而增加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性。 从理论上说,家长拥有对孩子接受什么样教育的选择权。按我国目前的法律,在家上学属合理不合法,但这一现实本身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并不合理,也是可以改变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存在着制度创新的空间,第十四条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自主空间,不应仅限于被动地释法和制止,完全可以通过地方立法积极地参与这一过程,推动学习化家庭和学习化社区的构建,满足家长、学生对教育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

发展问题编辑
(一)合法化问题
同其他国家“在家上学”经历的合法化的发展阶段一样,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的“在家上学”,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将是“在家上学”是否违法的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违法,主要是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因为根据《义务教育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而实行“在家上学”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既没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又没有经过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另一种看法认为不违法。所有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都是这一观点的坚决支持者,他们认为,《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有送适龄子女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但“在家上学”的父母本意并非不送孩子上学,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接受教育,只要家庭有这样的教育资源,并能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让孩子完成国家规定的教材课程学习,选择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有关法律并无抵触。
目前,“在家上学”没有直接的法律规定,我们只能参考《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应该来讲,“在家上学”从理论上讲是成立的,从法律上说是合乎法理的。之所以现实中它的出现会引发争议,以致很多人认为它违法,主要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它还属于新鲜事物,还没有先例,也还没有具体的支持和管理措施。在实践中,“在家上学”者往往事先递交申请,通过“走后门”保留学生学籍。由于我国法律的空白,政府和学校在“关系到位”时,也会默许其可以“在家上学”。
(二)社会化问题
质疑“在家上学”的第二大问题就是孩子的社会化问题。反对者认为,如果说在家上学的真正成就难以确定,那么在家上学的孩子与在校学习的同龄人的不同经历,却是显而易见的。就孩子的经历来说,把孩子与其同龄人正常的学习生活人为地隔开,限制他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早期社会化。支持者认为,如今学校中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对某些学生的歧视、同学之间不正当的竞争、同学之间的不良信息传播等等,学校也不见得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化的环境。因此,如何合理地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有关“在家上学”问题争议的焦点。
(三)学习的成效与质量保障问题
据有关数据统计和媒体报道,“在家学习”的成效似乎很明显。但是,质疑者认为,首先这种成效不能被无限夸大,这充其量只说明它节省了多少时间,学习到多少知识。然而比这更重要的是它同在学校就学的同龄人的学习相比,到底未学到什么,在他个人成长过程中错过了什么机会,丢失了什么本不该丢失的东西。困难在于,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来说,错过了什么机会,无法确定;丢失了什么,在个性、知识结构中留下什么后遗症,要到很久以后,才能见分晓,而这种潜在的后果一旦显示出来,那将无法挽回,甚至成为终身遗憾。
所以,质疑者认为,“在家学习”的成效究竟如何,这些孩子最终如何发展,还有赖于今后的追踪调查和个案研究才能断定。就我国目前“在家上学”的实践来看,还刚刚起步,成效确实需要时间的检验,质量保障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因此,目前“在家上学”成效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四)信息沟通与专业发展问题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家长对在家上学的主要困惑是“互助团体活动不足”、“政策法规不明确”、“学习资源有限”、“缺乏专业指导,难以实施”以及并列“教材难以选择”、“经济实力不足”和“学校和政府干预”。归纳起来,无非两点。一是家长急需沟通交流的平台,二是家长亟需专业的指导。目的都是一致的,互通有无,交流经验,避免失误。
然而,目前在家上学的信息共享渠道主要是网络,本地团体活动和全国互助交流会比较少。家长们也表示,最所需的支持与帮助是“定期的互助团体活动”,其次是“国内、国外相关信息分享”,然后是“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教育资源的拓展”,最后才是“政策法规支持”。可见,处于这一阶段的在家上学亟需建立和形成比较规范、科学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专业指导发展规划。至于政策法规支持,家长们深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其也没有太高的奢望。
倡导建议编辑
(一)加强对“在家上学”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对“在家上学”学生研究得不够深人,教育研究机构目前迫切的任务是对“在家上学”的现象进行个案实证研究,内容包括“在家上学”孩子的特点、家庭条件、学习内容、评估方法等。通过个案研究总结出“在家上学”孩子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在家上学”的模式,以便建立相应的法规和社会支持系统,以确保在家上学孩子的学习权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选择权。
(二)建立行业内交流沟通的长效机制
目前,“在家上学”实践者主要自发地通过“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微博、QQ群等网络渠道开展沟通交流,缺乏自组织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全国性的行业论坛、年会等平台比较少,使得有效沟通难以形成。建议相关自组织机构从学生成长的需求出发,“走出去”、“请进来”,互通有无,必要时建立定期的“访学”机制,交流孩子在成长、学习中的困惑,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教育形式,去接受丰富多彩的教育熏陶。
(三)尊重、鼓励多样化的自主探索
目前,我国“在家上学”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如何发展,向何处去,需要建立在多样化的自主探索基础之上。每个在家上学的实践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教育、培养理念,也会在逐步的探索中形成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教育模式。我们要尊重、鼓励这些多样化的探索,正是他们的先行先试,才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目前这一阶段,还不是讨论“在家上学”如何规范发展的问题,而是让不同的实践者在学校教育体制之外,基于自己的情况,探索一种适合自己孩子成长发展的教育模式。当这些多样化的模式足够丰富成熟的时候,我们的教育选择也将丰富起来。
(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当今社会,是一个社会资源极度丰富、信息高度开放的社会,这也为在家上学提供了丰富的外在的教育资源。之所以说是外在,主要是看其家长的教育理念及对教育资源的敏感程度。鉴于目前在家上学亟需专业指导的现状,建议在家上学实践者在形成自己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时,充分寻求教育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建议家长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社会教育资源;建议家长利用社区的资源优势,集中社区力量给孩子提供各方面实践、锻炼的机会;建议家长让孩子多多参与各种社会体验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融入社会。

参考资料
1.何为Homeschooling(在家上学)?.新浪网[引用日期2014-01-1]
2.1.8万学生在家上学 过半家庭不认同学校理念.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01-1]
3.另类全职爹妈:自己辞职 让孩子在家上学
词条标签:
教育 , 书籍

叶子_ACRI 发表于 2017-2-17 11:03:52

我能说我女儿今年就没有上幼儿园吗?一听说上学就可怜兮兮的,不想勉强她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讨:对于2-5岁的孩子,幼儿园究竟是不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