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第一口”就是不归路
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本是件正能量满满的事。然而,广西灵山的一对兄弟吸食毒品也齐上阵,最终兄弟俩搭伴进了班房。
案情回顾
12月25日15时许,县公安局檀圩派出所民警在工作中获悉:新圩镇新圩街大炮岭一偏僻处有吸毒人员活动。获悉线索后,该所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在现场,民警发现两男子神态古怪、形迹可疑,地上有使用过的注射器及疑似毒品海洛因的残留物,遂上前对两人进行盘查。面对民警的盘问,两名男子语无伦次,一直处于精神恍惚状态。随后,民警将两名男子传唤回派出所作进一步审查。经检验,两名男子尿检结果均呈阳性。 经查,两男子名叫姚某兴、姚某恺,两人是堂兄弟关系。姚某兴因交友不慎,被人引诱沾染上了毒品。随着毒瘾的加深,姚某兴逐渐对毒品形成了依赖。近段时间,姚某兴吸毒时被堂弟姚某恺发现,姚某恺本想劝说堂哥姚某兴不要吸毒,改邪归正重新做人,谁知在姚某兴花言巧语怂恿下,姚某恺抱着好奇和试试看的心态吸了一口,但就是这一口,就让他万劫不复。从此,这对堂兄弟“瘾君子”经常结伴去购买毒品并聚在一起吸食毒品。12月25日,兄弟俩在他人手中购得毒品后,就找个偏僻处开始吸毒,随后被公安民警逮了个正着。
目前,姚某兴、姚某恺被送强制隔离戒毒,案件正在进一步深挖中。
▲被抓获的吸毒人员
警方提醒
毒品,“第一口”就是不归路
那个“遥远”的年代,前人已经看清了毒品的危害,痛下决心公开“销烟”,可如今却依然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深陷“毒海”,成为瘾君子。 吸毒的人中,不乏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更让人忧虑的是,青少年逐渐成为吸毒人群的“主力”。有统计显示,在吸毒人群中,因好奇而吸毒的占60%,被骗吸和诱吸的占到30%。
“我吸毒是因为我要证明毒是可以戒掉的……可是,我戒不掉啊!”这是电影《门徒》里的一句对白。其实,现实比电影更残酷。 很多吸毒人员说起吸毒的原因,似乎都有偶然性,但“第一口”背后的心理因素却颇有一致性——大多是相信自己不会上瘾。可他们都上瘾了,不论老少,不论男女,也不论穷富;有的人甚至已经是戒毒所的“几进宫”人员,戒毒、复吸、戒毒……
“对于毒品的依赖不是他们自己依靠毅力就可以克服的,并非他们不坚强,而是毒品对人的伤害太过强大,不是人的身体可以抗拒的。”一位常年在戒毒所工作的医生在治疗了众多吸毒人员后如是说。
如何预防自己掉进吸毒的“陷阱”?“拒绝第一口”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过来人”曾告诫,千万别有第一口,千万不要相信自己不会上瘾,他们说:“一日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
然而,“知易行难”,当面对朋友、熟人递来的包装诱人的毒品时,当看到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有人因为吸食毒品而“很嗨”时,或是当身处逆境别人告诉你“这东西能舒缓心情、能提神、能治病”时,要拒绝这“第一口”并非易事。
反观吸毒者的“第一口”,开始得似乎都那么“轻松自然”,大多并非在“见不得人”的地方,而多是酒吧、KTV、舞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或是朋友家中。因此说,“拒绝第一口”,不仅需要个人有清醒的认识和强大的毅力,不该好奇的不好奇、懂得拒绝诱惑。
如何拒绝毒品
在吸毒者中,由于无知、好奇、被他人引诱而吸毒的青少年的比例最高。青少年正处于在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好奇心重,判别是非能力强,抵制毒品侵害的心理防线薄弱。加之对毒品的危害性和吸毒的违法性缺乏认识,最容易受到毒品的侵袭。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教育是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对毒品说:不!
决不因为好奇以身试毒!青少年有极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千万不可放任这种好奇,在毒品问题上,您正面临生与死的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增强自制力,控制好奇心,积极掌握毒品的有关知识。
多数吸毒者初次吸食毒品都是由于接受了毒贩子或其他吸毒人员“免费”提供的毒品而走上吸毒道路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贪图眼前的小恩小惠,始终要谨记天下没有白来的好处,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校外结交的朋友,无论是周围的同学还是社会上结交的朋友,只要在你交往甚密的人中有一个吸毒,其他人往往容易受到感染而吸毒。因此,坚决不与吸毒的人交友。
经常想你吹嘘毒品的好处,以毒品可以治病、毒品可以减肥等谎言骗你,使你丧失警惕,经不住诱惑。因此,有病一定要去看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药物。不要听信毒品可以治病的谎言,以致深陷泥潭,毁灭人生。
青少年涉足酒吧、歌舞厅、迪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最容易成为毒贩子引诱吸毒的目标。严格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吸烟不饮酒、不去舞厅酒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毒贩们鼓吹“吸毒事实时髦的,是有钱人的标志”这种极其荒唐的错误观念。而青少年关注潮流、追崇时尚,往往会被这种错误观念所左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在潮流面前要分清是非对错,重视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要盲从
加重刑罚才可以呀,禁不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