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大芦村,探索那古老的秘密——第三期
在大芦村,一门一窗打开的都是历史的画卷,一砖一瓦都显尽了建筑的风流。该村九个古宅群落,个个建设得井井有条,主次分明,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紧密呼应,处处显出苍老,却又风骨尤在,没有太多的破旧感和潦倒感。每座古宅,都有2-5进,从第一进到最里一进,其入去的台阶逐进递减,每两进间台阶相差一级,最里一进的台阶只有一级,所以进入古宅大门, 只要看到第一进的大门前有几级台阶,就可知道这座古宅有几进。数了数镬耳楼,这里共有五级阶梯,其蕴含的意义就是,这座建筑有五进屋。
▲五级阶梯
大家请看,这是第一进,叫“到朝”。为什么叫做“到朝”呢?因为之人在这里接待宾客,接待贵客可能有一天会到朝廷任职,所以叫做“到朝”。这大门两侧的两间小房,就是以前这里住的主人接待男宾客的客房,用于与来客商量工作,或主人布置家族劳作的地方。
大家仔细看一下照片中的这两根柱子,这两根柱子和上面的横梁构成了一套排水设施,它的作用主要就是排水。再看上面这根横梁,它其实是条石槽,前后檐分别倾向石槽,每到下雨雨水就流进横槽,连接石槽的抹有水泥的柱子,它的里面其实是个砖柱,但这些砖柱都是预留有小空心半圆形的砖,两个半圆形就合成一个圆,这样圆柱子就形成了一条排水管,水又从大厅两侧砖墙的出水口排出,流到房子下面。
从这两条柱形排水管可看出其构造非常巧妙,既有顶梁柱作用也起装饰、排水作用。其实它不单单有排水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按照古代的风水学,水代表财,见水来不见水去,通过这两根柱子排水寓意就是:见财来不见财去。
下面这张照片叫格扇门,是进入第二进的门口,又有人叫它作屏门,因为它关起来就像一扇屏风,这格扇门平时不开,平常家里的人出入都是走两侧旁门,并且只有男性才能经常走动,作为“旁门左道”,这个成语或许就是这样造出来的吧。那这门什么时候才开呢?一般只有祭祖、婚嫁等重大日子或有贵客来时才开,称“大开中门”。
踏上三级台阶进入三进房。这三进和等一下经过的四进都是叫过厅,分别为第三座和第四座。两座结构相同,它们都是按长幼辈分安排,幼的住三进,长的住四进,里面的大厢房是少爷、少奶奶住的,外面的厢房叫做耳房是给丫鬟住的。
接下来看到的这地方就是镬耳楼的最里一进,一般叫它为“头座”,它是矩形祭祖活动的场所,大家看,在里面摆放的就是劳氏的列祖列宗牌位。每到劳氏祭祖活动的时候,这地方就特别热闹,从这里“到朝”,每进屋的格扇门都全部打开,一眼就可以看到大门。
不过在封建社会里,并不是每个祭祖的劳氏族人都可以站在这里的,因为我刚才讲过了,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女极不平等,因此在祭祖时只能是男性的劳族后代可以从正门进到这里来跪拜祖先,而女性的话,不论家庭辈分有多高,只能从侧门进来,站在廊檐下跪拜,不能到这天井里跪拜祖宗牌位。
在镬耳楼通道旁两侧都有一列平房(左边黄泥),它们是用作仓储房的。↓
这个大地院是晒场↓
这个五进院落是镬耳楼的内堂(后堂),里面布局构造和正厅一样,
但围墙高大,专供老爷、夫人、女眷和女嫔居住使用,其余人等禁止入内。
大芦村古宅整座宅院四通八达,廊廊相通,巷巷相连,而且门门相似,外人走进那厢房间的镶着青砖的廊道、小巷就象走进了迷宫,没有本地人是很难走得出来。每座都构成一个整体,从格局上看,都很有深宅大院的气派,而且其都突出地表现了古宅严整的对称艺术,体现了屋宇的庄严与气势!那些互通的小巷、廊道、门口,既方便了主人的往来,也方便了仆人为主人服务。
镬耳楼的秘密就让我们聊到这里吧,想要了解更多就请大家前去大芦村进行参观,让导游给你最详细的解答。
介绍完镬耳楼,还有三达堂和东园别墅,想知道它们更多的秘密,就等下期小编的讲解吧!
不收费我就去 哈哈,最后一张图里的英文翻译真搞,女嫔,female wives,女性老婆,哈哈,就不会翻译为concubines吗???每次看到这些蹩脚洋文,忍不住心里发笑~!偶说,就不能多花点儿钱,找个靠谱点儿的翻译吗???{:a0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