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共同维护贫困生的尊严
让我们共同维护贫困生的尊严(转载文章)作者:刑云
昨天夜里,家里来了一个学生。做教师的爱人平时对他很是照顾,他也常来家做客,话说得也就比较投机。通过交谈,我得知他今年高考成绩不错,上了本一线。可因家庭贫困,不得不申请贫困补助。办完了相关手续,补助金总算下来了,全家人都很高兴。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恰恰深深地伤害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这简直是一种羞辱,难道对贫困生给予了一定的物质资助,就得让我付出毁灭尊严的代价吗?”。原来,这几天,他家里老是来一些媒体记者,采访他们一家。这些记者老是让他和家人,一次又一次在闪光的镜头前泪流满面,哽咽不已。我愕然。
我也是一名基层记者,在以往的采访中,我也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相关部门对贫困家庭实施扶助的时候,都会邀请电视台记者进行采访。每每遇到这样的新闻,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他们站成一排,领导在前面讲话完毕后,面带笑容,在镜头前拿出扶助金递到他们手中。这时候,我甚至不敢看他们的眼神,不敢问他们的名字。这些贫困家庭甚至对记者也有一种抵制,他们很难配合或者坚决不配合采访。甚至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把所谓的扶助金狠狠扔到地上,愤然而去。我想,他们不接受采访,不代表他们不感谢政府,拒绝采访,正是他们不想将自己滴血的伤口撕裂给人看。他们希望媒体能客观地反映贫困的现实,不是要你用这种方式报道。在客观报道的同时,人性化一些,不带任何色彩,维护他们的尊严。自那次经历以后,我在自己采写的稿件中,贫困者都用化名,镜头也仅是侧身,在制作的时候,还利用技术手段,将他们的脸打上马赛克。
不客气的说,这些年来,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在每年的学生入学期间都成了贫困生的展示台。贫困生成了媒体的绑票,媒体成了贫困生的人格杀手。我想问那些媒体的记者同行,你们到底是在增强贫困生的自信,还是在瓦解他们的斗志?对于贫困生来说,这样指名道姓的宣传,不是饮鸠止渴又是什么?在这种情形下,贫困生的心理负担有多重,一颗刚走向成熟的心灵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学业,该付出多大的毅力?开头提到的我爱人的学生,几天来一直都不敢回家,对采访他的媒体记者,更是深恶痛绝。不知道某些媒体如此热衷于让贫困生亮相的目的是什么?是公众还缺少对贫困剩的感性认识吗?是不展示贫困生的窘境不足以唤起社会的爱心吗?
记得在《中国青年报》看过一篇新闻,介绍的是苏州市平江区 创设“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用尊重贴近贫困者的心,既扶了贫济了困,又保护了贫困者的尊严,读罢让人感动。《南方周末》类似新闻的最后,都有一句与新闻正文有关也无关的话:“本文涉及的所有贫困生均为化名。”所以我说,这些都是媒体的楷模,因为,“媒体应当成为维护人尊严的典范,而不是毁灭人尊严的先锋。”
贫困往往造成贫困生性格的多疑和自尊的脆弱。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贫困生重新树立起直面现实的勇气和信心,而不要再做伤害他们自尊心的事情。把好事做好,“发之于情,践之于行”。不需要壮观的场景,不需要任何铺陈摆设,讲究一些艺术和方法,千万别再把爱心捐赠变成贫困生的“嗟来之食”。这也算是我作为一个基层记者的心声吧。希望与记者同行们共勉
做一个有底线,有良知得媒体人,不要哗众取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