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见闻录第一篇我写了速生桉的问题(题目:灵山见闻录之:谈谈速生桉.....你家种了吗?),原计划这个见闻录系列关心的都是灵山民生问题,是以见闻讨论的方式去记录的。但近期进驻某村合作,也算是项目扶贫,在成立公司,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个问题,刚开始我还没怎么在意,到后来去了一些村子,联想到自己老家的情况,逐渐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了,究竟这些贫困的根源在哪里?我们谁来拯救这些贫困?
(以上仅为参考图片,不指具体村) 有些地方为什么"穷"?我想大概分为几类,自然环境限制型,分配机制不公平型、生产力不发达型等,这些都只是物质上的贫困,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也是一个个人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贫困衍生贫困。有人认为懒惰,无能,智力低下,和贫困文化比如冷漠,屈从,和宿命论,对学校教育的不重视是导致贫困的原因,这是不够全面的。但走访解决土地等问题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一块土地,本村的多有钱的人想承包都比较困难(或者付出的成本比较高),有人说有些地方就是看不得别人好。这就是所谓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物质上的穷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比较容易解决,我们也看到很多地方都有工作组进入到村委工作,带去项目也带去经济收益,但是精神上的贫困在短期内无法根除,预测在工作组离开某地后,很多成功将化为乌有,并不是我对扶贫工作的悲观,而是物质上的进步与当地精神文化建设脱节了,比如有些地方想规划成钓鱼场,但刚放鱼进去,第二天就被放水抓了(水坝式的河流)。这时候才明白,这个地方穷是有原因的,就是村里人的短视和贪小便宜,当一个地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他们想到的不是做好形象,让更多游客进到景区,从而促进当地发展,而是设置障碍,盘算怎么“宰”游客,这样的贫穷是扶不起的。当你做了很多农村工作,你就会发现很多村经济发展的阻碍不在外部而是在村子内部,恰恰是村民的意识限制村子的发展。 写了这么多,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扶贫可以分为广义的扶贫和狭义的扶贫,狭义的扶贫包含政策支持,项目进驻等物质经济上的扶贫,广义的扶贫除了物质上的扶贫还有包含教育、文化建设、宣导等。扶贫之路何其远,我们在这条路上还要坚持很久很久,当2020年全国脱贫后,真正的扶贫才真正开始。
如有不足,请指正,欢迎分享对此话题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