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_ETNX 发表于 2019-6-28 11:10:56

无私奉献护送山区学生上学34年


山区求学路上的“摆渡人”34年摆渡人生,他为山里娃撑起希望之船。新华社南宁6月27日电(记者刘伟、胡佳丽、覃星星)石兰松站在岸上,等待。一只黑狗崽紧跟着三名小学生一同到来,摇着尾巴看他们穿戴救生衣。https://haokan.baidu.com/videoui/page/videoland?pd=haokan_share&context=%7B%22cuid%22%3A%22_a2hi_a8H8_98Si7ga2-iguaHigl8H8__aHmij8nSi8Qu28g_uvOt_ai2igpu-8RA%22%2C%22nid%22%3A%224858913944784486153%22%2C%22tt%22%3A1561689724%2C%22uk%22%3A%22AR__RtU7Vc768fSlWGO-1Q%22%7D
用铁链拉近渡船,再用竹竿撑离码头,石兰松一气呵成。一张铁皮顶棚,三侧铁制护栏,撑出了能搭载多人的船舱。舱内挂着一块牌匾,写着“希望之船”。清晨,在发动机的轰隆声中,载着四名师生的渡船缓缓驶离内泽庄。他们的终点,是位于广西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的刁望教学点。抵达目的地,其他村屯的五名学生已在教室外等候。这个教学点,负责接收大龙洞村内泽庄、刁望庄等几个自然屯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就读。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906/XxjwszC007025_20190627_CBMFN0A002.jpg@750w_1e_1c_80Q_1x.jpg“希望之船”靠近刁望教学点的湖边。新华社记者覃星星摄刁望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像一座孤岛。百米高的石崖,深不见底的湖水,将联通外面世界的道路阻断。中国在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这座山村里的教学设施也与城市地区同步了。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屏幕里,语文课本里的小壁虎找尾巴故事在图文中展现,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教室外,食堂、球场、图书角、体育器材室等一应俱全。遍布教学点的多彩粉刷,为这座朴素的山村添了一抹色彩。“这是推倒旧教学点重建后的新貌,以前非常简陋。”石兰松指着旧照片说道。1985年高中毕业后,这位曾从刁望教学点走出的学生,又回到了这里教书。困在群山与湖间,被知识启蒙的山里娃对外面的世界望眼欲穿。与讲台下的学生一样,石兰松也想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在他高考失利后的复读中,教学点唯一的教师病重了。“恩师再三嘱托,说我是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孩子们读书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我身上。”山区里的育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当地一些村庄到达刁望教学点,如果不走水路只能翻山越岭,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宁愿让其辍学在家。石兰松砍掉家门口的椿树,雇人造了一艘木船。这些木材,原本是留着建房用的。这叶小舟,石兰松命名为“希望之船”。在他看来,如果命运是一条河流,自己愿做学生走向梦想彼岸的“摆渡人”。在船桨中划过的,是34个春秋。数万次航程,至今已撑坏了八艘木船。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906/XxjwszC007025_20190627_CBMFN0A003.jpg@750w_1e_1c_80Q_1x.jpg最新一代的“希望之船”。新华社记者胡佳丽摄2010年,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希望之船”升级换代,从木船变成了铁皮机动船,单次航程的时间从半个小时缩短到十分钟。“以前曾有其他教师来刁望教学点,但都不到一年就走了。”西燕镇中心学校校长罗仲文说。上林县教育局副局长蓝宗之介绍,在石兰松的坚守下,当地党委政府持续加大对教育投入,已先后投入100多万元重建教学点和完善教学设施。教学点所在的大龙湖,被一座座青山点缀。三三两两的村庄,错落分布在临湖的大石山坳里。在游客眼中,这是一幅远离尘嚣的诗意山水画,对于村民而言,更多的感受是出行的困难、土地的贫瘠。“离开教学点的念头,不是没有过。”石兰松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广东务工。家里人也鼓动石兰松出去,从事酬劳每月1000多元的体力活,他当时只有一两百元的月薪。“这对刚有孩子的我来说,诱惑实在太大了。但是我走后,谁来教学生呢?”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906/XxjwszC007025_20190627_CBMFN0A004.jpg@750w_1e_1c_80Q_1x.jpg昔日接送学生的“希望之船”。受访者供图石兰松最终选择的,是继续义务摆渡的教书生涯。“3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落水事件。”石兰松说,过去最多时要接送4个村屯的12名学生,三年级以上学生转至乡镇上学后,现在只剩1个村屯的学生需要接送。“最让我欣慰的是,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利好,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石兰松家门前的椿树也砍了一茬又一茬。如今,只剩一墩老木桩压在石砖堆下,成为新房的一部分。下午放学,“希望之船”再次踏上学生们的归家路。二年级的陈建威,下个学期即将转至镇里上学。登上码头,他回头看了看,对这坐了算不清次数的船有些不舍。来源新华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私奉献护送山区学生上学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