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_YGXQ 发表于 2019-8-19 23:23:24

灵山县:构建“三位一体”产业扶贫大格局

  近年来,灵山县以扶持贫困群体培育和发展长期稳定增收脱贫致富主导产业为目标,依托贫困村资源禀赋,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发展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构建政府引导、社会投入为主的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产业扶贫大格局,着力推进“造血式”产业扶贫。  一、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  确定“5+2”“3+1”特色产业。按照自治区要求,结合实际,该县确定鸡、猪、荔枝、优质稻、茶叶和柑橘、鱼7个产业为县“5+2”特色产业。其中,鸡、猪、荔枝、优质稻、茶叶5个产业为主导产业;柑橘、鱼2个产业为自选产业。同时,全县121个贫困村按规定确定村“3+1”特色产业鸡、猪、优质稻、荔枝、茶叶、柑橘、鱼、百香果等共29个。
  完善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开展适度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促进特色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在《灵山县“十三五”脱贫攻坚产业开发规划(2016—2020年)》的基础上,完善《灵山县“十三五”县级扶贫项目库(产业发展类)》《灵山县“十三五”县级扶贫项目库(产业发展类—村集体经济)》两个县级项目库,指导镇、村建立完善镇、村两级项目库。  完善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在《灵山县脱贫攻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奖补暂行办法》(灵政办发〔2017〕14号)的基础上,根据《自治区扶贫办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关于实施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的通知》(桂开办发〔2018〕28号)及其解释,于2018年6月21日出台《灵山县贫困户以奖代补特色产业扶贫实施办法》(灵开办发〔2018〕9号),推行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发展“5+2”“3+1”特色产业。既满足“短、平、快”增收脱贫要求,又注重产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分类推进以奖代补产业扶贫。按照脱贫摘帽时间划分,将脱贫摘帽贫困村、预脱贫摘帽贫困村及未脱贫摘帽贫困村划分为产业巩固村、产业推进村、产业发展村,分别给予扶持发展产业,既体现了扶贫政策的普惠性,又突出了发展产业的主导性。2018年,全县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43.157万元用于以奖代补,补助扶持12785户(次)贫困户重点发展鸡、猪等“5+2”“3+1”特色产业,共28个产业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增收4795万元。
  二、拓宽农林产品销售渠道  着力推广“党建+”模式,形成“党建+电商”“支部+企业+合作社”“党建+旅游+电商”等模式,拓宽农林产品销售渠道。
  电商销售。目前全县电商从业者有2200多人,电商企业有250多家。灵山电子商务协会统筹县内邮政、顺丰等10多家大型快递公司,商议统一荔枝运输物流价格,建立大型冷藏库。2018年荔枝电商直接销量达150万公斤,间接带动线下销售达400万公斤。2018年1月,在南宁、昆山、南京三地举行“2018春季灵山电商优品全国路演暨灵山沃柑推介会”,与9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意向销售额超1500多万元,并在昆山落地一家灵山特产旗舰店。6月10日,广西2018年“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我为家乡代言’”灵山县电商大集活动在县人民广场隆重举行,各届代表以及企业负责人1280人参加此次活动,荔枝、大粽等248样(件)特色产品进驻现场展区。11月15日,在“巧妇九妹”电商扶贫示范基地举办“党旗领航·电商扶贫”2018年“红红相见”灵山柑桔电商全网推广活动,借助新兴媒体、网红品牌和电商渠道,推动灵山柑桔品牌走出广西、走向全国。如灵山县电商第一村——武利镇汉塘村在黄忠文的带领下,有300多户农户在网上开店,并开发种植苗圃1000多亩,直接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800多户参与种植销售,扩展周边村种植3000多亩,主要种植和销售芒果、荔枝、龙眼、番石榴、牛油果等200多个品种优质稀有的果苗。每年销售各种苗木数百万株,销售总额达1.6亿元左右。  节庆销售。每年举办为期10天的“灵山荔枝文化旅游节”,包括名特优产品推广展销系列活动、商会会长论坛、休闲旅游路线体验活动、优质荔枝开摘仪式、招商项目推介暨签约会等。在三月三期间,举办“2018年‘壮族三月三·荔乡嘉年华’春季茗茶品鉴会”。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节庆销量就达到7000万元,带动全县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2.5亿元,真正体验到了消费促扶贫。  加工销售。近年来,该县投入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补助荔枝等加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设冷库、烘房等设备。目前,全县有荔枝加工企业7家、冷库237座、烘房384座,年加工荔枝1.7万吨,产值4.6亿多元。  三、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典型示范引领  探索建立“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合作模式,积极引导企业进村,推动基地建在村,促进村企共建大扶贫产业格局。
  龙头企业扶贫。全县对接帮扶企业24家,帮扶贫困村23个。其中,园丰牧业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合同饲养”经营模式,在沙坪镇旺屋村、伯劳宦楼村、佛子睦象村、檀圩桥梓村、丰塘沙塘村、平山思林村建立合作养殖基地,为200多贫困户提供5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户均2.5万元。  合作组织扶贫。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75个,其中2018年新增70家,全县累计带动农户1.8万户。县农业部门采购74万元物资,对74个贫困村的专业合作社统一配送电脑、办公台、文件柜等物资,鼓励合作社带动发展产业。  典型示范引领。总结、推广接地气的产业扶贫典型范例,有效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例如,灵城街道白水村电商扶贫模式、檀圩镇桥梓村党建带动模式、佛子镇元眼村和新圩镇蒙塘村农旅游结合模式,陆屋镇王猛村现代产业带动模式等。
  目前,该县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比如檀圩镇桥梓村养牛产业、伯劳镇宦楼村生猪百香果产业、新圩镇蒙塘村乡村旅游产业、佛子镇元眼村村集体经济产业等。(施国钊 曹波勇)核发:灵山县融媒体中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灵山县:构建“三位一体”产业扶贫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