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_YGXQ 发表于 2019-9-3 02:06:55

通“血管” 治“贫病” ——从农村路发展看灵山70年时代变迁

      从泥泞狭窄、高低不平的乡村土路,到平坦、宽敞的水泥路,乡村公路垂直升级;从马车、架子车到自行车、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再到“小面包”、小汽车,乡村公路也见证了交通工具的迅速迭代。和昔日的泥土路相比,今天的乡村公路宽敞、漂亮、现代;越来越多的面包车、小汽车也使乡村公路骤显繁荣。
      八月,荔乡大地郁郁葱葱,嫩果挂满枝丫,村民山坡采茶、山下摘果,民歌小调响彻山际,欣喜期待着又一次丰收。放眼望去,日益畅通完善的农村路网翻山越河、纵横驰骋,一条条乡村公路承载着新中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迁,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也支撑起当地“交通+旅游”“交通+电商”“交通+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也支撑起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梦。


路通了,村子活了一条路可以改变一个村庄,一条路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一条路也能致富一方百姓。8月21日,在灵山县烟墩镇,村民刘家盛说:“我们镇这么多年男女老少都做竹编,全村大部分人家主要以做竹编为生。以前,出去卖竹编要自行车搭着几捆竹编走上几个小时到县城卖。因为不便于运出,好多村民把做竹编的手艺丢了。后来路修好了,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还为我们节约了时间和运输成本。”
如今,进得来、行得通、走得畅,四通八达的乡村路网连通了县、镇、村,极大地缩短了城乡通行时间,不仅成为方便群众出行、带动产业发展的幸福路,更成为一项增强群众获得感的民心工程。灵山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刘昭林介绍:“通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是交通的‘毛细血管’。我们着力提升出行品质,持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让农村公路沿线处处是公园。”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和日益完善,乡土间曾经闲置的资源逐渐苏醒,乡村公路不仅成为连接城乡的快速干道,更因沿途风景美丽,为人们出行增添了一抹亮色。该县通过资源挖掘、项目整合,打造了以农家乐、民宿、赏花、摘果为主的乡村旅游基地,四通八达的“四好农村路”路网,串联起了乡村故居、文化古村落、荔枝示范园区等,旅游资源串连成线、连线成片,全县呈现出“交通+旅游”发展的新态势。笔者了解,该县目前已建成灵山百年荔枝核心示范区、三隆番桃园家庭农场、佛子镇元眼村乡村旅游扶贫观光园等2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19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487.6万人次,同比增长36.13%。

路好了,产业旺了种养是山区片贫困村的主要产业。过去,受制于路,灵山县三海街道英爪村产业难以兴旺,“山货进城、网购下乡”成为空话,在2015年被认定为“十三五”贫困村。如今,倚靠完善的村屯公路,英爪村成功对接上了全国市场。原本是一名人民教师的谢思和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积极流转撂荒的土地,成立了翠源绿化草合作社,发展了300多亩的产业基地,产品销往贵州、南宁等地。“我是看着农村公路修好了,才决定返回村里创业的。”谢思和坦言,“过去,这路不过是人行印迹。曲里拐弯,就着山势盘绕。赶个集,都少不了要摸黑出发……”村里窄窄的小路无法容下大一点的货车。草皮要一捆一捆地装,然后拉到县里统一运送至买家所在地,折腾来折腾去,运输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耗费不少。现在,绿化草皮实现规模化种植,一辆载5000平方米草皮的货车到南宁的运输成本直接减少了900元。笔者了解,在谢思和的合作社,入股分红的贫困户可以同时得到种植技术培训。谢思和说,今年合作社的销售额预计超过100万元。据统计,灵山县共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977个,贫困村覆盖率100%;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2家,覆盖贫困户2607户;产业基地9个,覆盖贫困户70户。建成佛子镇桂山村鱼苗孵化基地、陆屋镇王猛村柑桔扶贫产业示范区等一批减贫成效较好的基地。同时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帮扶“最后一公里”技术难题。

▲灵山县旧州镇大浦高速公路平陆运河特大桥建设施工现场

路宽了,村民富了 路通、财通、观念通。农村公路疏通了脱贫奔康的“血管”,也让群众增强了发展信心、激活了市场思路。
    “以前啊,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稍微下一场雨,土路就会被水冲成沟沟洼洼。平常外出,乡亲们只好走路或者蹬自行车。村里种植的蔬菜水果运不出去,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灵山县绿盈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祖兰今年46岁,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村里房前屋后都修好了水泥路。南北客商都上门来了,外出打工的青年人返乡了,村子里有了希望,多了生机,活起来了。”
平日里,她在沃柑丛里除草、施肥,在养鸡场喂鸡,她注册了灵山县祖兰肉鸡养殖家庭农场,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和口碑。除了种植沃柑、养鸡,邓祖兰还种植30亩的沉香木,让20多名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现在交通那么方便,我们的市场思路也得跟得上。”邓祖兰说。
    “党员干部带头干,乡亲们都看在眼里。如今,村里的公路修好了还有去县城的公交车,群众心里都是很满意、很有获得感。”辣了村支部书记蒋佑聪说。

笔者了解,如今,灵山县19个乡镇(街道)通硬化路率100%,通客车率100%。411个建制村(社区)通硬化路率100%,通客车率88.8%。随着“四建一通”工程和创自治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工作不断推进,当地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正和不断完善的高速公路、国省道一起,畅通着发展“动脉”和“毛细血管”,激活“造血”功能,为群众奔康致富打开“山门”。(李平)
来源:中共灵山县委宣传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通“血管” 治“贫病” ——从农村路发展看灵山70年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