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粤剧——品味不尽的南国红豆
本帖最后由 猫七姑娘 于 2021-5-19 09:37 编辑灵山粤剧品味不尽的南国红豆
从明洪武二年(1369 年)灵山划归广东开始,灵山就深受广东文化的影响。讲粤语、听粤曲、看粤剧,成了荔乡人生活中的常事。清末灵山有位叫江锡福的人,可以说是粤剧的“铁杆粉丝”。江家家大业大,吃穿不愁。纯粹出于对粤剧的无比热爱,江锡福自掏腰包,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了灵山第一个粤剧团——“江屋戏班”。但在古代,戏剧演员的地位低下,被认为是“下九流”。官府也剥夺了演员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因此,江锡福的“江屋戏班”的活动遭遇了很大阻力。有一次,江班主带班到烟墩社山村演出时,他的一个田姓亲戚对此大为光火,认为演戏有辱门楣,会断送子孙仕途。江班主终于顶不住压力。回县城后即遣散了戏班。灵山第一个粤剧团体仅活动了一年多,便画上了悲哀的句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过去戏剧演员的处境是如此凄修,却挡不住荔乡人民对粤剧的喜爱。到了光绪末年,灵城北门塘出了个张永喜(又名张十三),他精通粤剧多种技艺。张永喜以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女为主演,创办了灵山第二个粤剧团——“灵山县粤曲曲艺队”。戏班壮大后,张永喜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又创办了“英义山房清唱班”,坐馆授徒,培养了诸如张仲生、梁逢山、刘子荣等日后知名的灵山粤剧演员。张永喜可谓灵山粤剧的“一代宗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赖于江锡福的开创之功、张永喜的传扬之力,粤剧终于在荔乡开花结果。据《灵山县志》统计,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民国二十年( 1931 年),这短短二十多年里,灵山就诞生了28个戏剧表演团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1961年正式组建的灵山县粤剧团,至今都是灵山粤剧的中坚力量。以县粤剧团为核心,陆屋粤剧团、灵城粤剧队、武利粤剧队、平南大宾粤剧队等粤剧表演团体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断涌现,演出了《刘介梅》《十五贯》《一江春水向东流》《借亲配》《骨肉情》《陈安认母》《胭脂》等剧目,为荔乡人民带来了欢乐和喜悦,在钦州粤剧的舞台上独占一席之地。
如令,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南国红豆”的粤剧为灵山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着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
内容摘自《荔乡灵山》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