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0年前,唐朝前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对于岭南的荔枝来说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因为岭南荔枝自唐代起被大量引种和培育,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开始发挥经济价值。唐贞观十年(636年),南宾县县治移至峰子岭南(今灵城街道棠梨村),把县治腾出来给钦州。同年,钦州州治从钦江县迁到南宾寨(今钦州故城遗址的位置)。南宾县的新治所离现在的灵山县城非常近,直线距离仅3千米左右。武周延载元年( 694年),南宾县迎来 了一位重量级官员, 曾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李昭德被贬任南宾县县尉。20年后,唐开元二年(714年),与南宾县相邻的遵化县迎来了另一位重量级官员,陈州刺史李邕被贬为遵化县县尉。遵化县县治在今灵山县新圩镇新院村,离南宾县县治仅十几千米,恰巧就在5棵荔枝古树附近。5棵荔枝古树当时已经有200多年树龄了,在荔枝成熟的时节,大书法家、大文豪李邕对近在咫尺的岭南佳果能视而不见吗?这可是当时帝王才有的待遇啊,也算是对这位失意官员的一种补偿。有了李昭德和李邕两位朝廷重臣的推动,南宾县和遵化县想必是政通人和,百业俱兴。
(位于新圩镇邓家村的1300年古荔)
唐代岭南风土典籍《北户录》记载,唐代岭南出现了无核荔枝。这说明当时荔枝裁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人们开始有选择性地培养荔枝优良品种,其中核小肉多的自然更受欢迎。如今,灵山县也有这样的荔枝品种,有的核仅有黄豆大的一点,有的核完全退化,当地人称之为“核荔枝”。
唐天宝元年(742年),钦州改为宁越郡,南宾县改为灵山县”。这是“灵山县”这个县名第一次出现, 到现在已接近1300年。巧合的是,唐代灵山县的一棵荔枝树, 到现在也是1300 年左右。这棵荔枝古树位于新圩镇邓家村,至今每年还能产灵山香荔1200千克,产量惊人,称得上是荔枝树中的“劳模”了 。
来源:荔乡灵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