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年前,明朝中期
明洪武二年(1369年),钦州隶属广东行中书省,灵山县及其他属县也随同划拨。从1369年至1952年,灵山县都归属广东管辖,时间跨度刚达好583年,这也是如今灵山县的民间习俗与广东非常的原因。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广东按察司海北道(以下简称“海北道”)佥事王崇在原县学旧址上建海北书院,这是灵山县最早建立的书院。明清时期,为了开发南疆,朝廷发动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从中原经江西、福建迁徙到广东、广西的人口很多。南疆一时劳动力非常充足,荔枝在这个时期被大量种植。这个时期全球出现异常气候,平均温度明显偏低,持续百年之久,气象学称之为第四次“小冰河期”,《清史·灾异志》等史籍对此有记载。第四次“小冰河期”的末期,即500多年前,灵山县曾连续下大雪达半个月之久,冻死牲畜、农作物无数。荔枝树不抗寒,大的荔枝树根深叶茂,尚能勉强扛过这场雪灾,可以想象,许多栽种不久的小荔枝树难逃厄运。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全县500年左右树龄的荔枝古树特别多,光是新圩镇邓家村及其附近,就有500年以上树龄的荔枝古树600多棵,全县范围的荔枝古树更是不计其数。从时间上推断,那次严重的雪灾造成了荔枝树的年代断档,500年左右树龄的荔枝树很可能是雪灾过后大量补种的。
来源:荔乡灵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