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与诗词歌赋
荔支赋暖若朝云之兴,森如横天之彗,湛若大厦之容,郁如峻岳之势。修干纷错,绿叶臻臻。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皮似丹罽,肤若明珰 ,润侔和璧,奇踰五黄”。仰叹丽表,俯尝嘉味, 口含甘液,心受芳气。兼五滋而无当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
这是我国第一篇以荔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作者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人,东汉学者。任校书郎,著有《王叔师集》。文中,作者极尽夸张地描写了荔枝的各种形态,给予荔枝极高的评价。
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
荔枝时节出旌斿,南国名园尽兴游。乱结罗纹照襟袖,别含琼露爽咽喉。叶中新火欺寒食,树上丹砂胜锦州。他日为霖不将去,也须图画取风流。
这是一首游览岭南南荔园所作作的诗歌。作者曹松,字梦微,舒州桐城(安徽桐城市)人,晚唐诗人。唐天复元年(901年)中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正字。作者在南海郡(今广州)陪节度使郑从谠游荔园,他细致人微地描述了荔枝成熟时节荔枝的颜色、外形和味道。最后感慨说,荔枝这么好,以后郑节度要是高升当了宰相,不能把荔枝树移植去,至少也要把荔枝画下来带去。这首诗呈现了岭南荔枝完美无缺的形象。
荔枝诗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橘袖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得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
这首诗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状元殿试作品,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满分作文”。作者梁嵩,今西平南县人。南汉白龙元年(925年),梁嵩参加殿试,南汉皇帝亲自出题目,让其以“荔枝”为题吟诗一首。 梁嵩不假思索吟出了这首《荔枝诗》。他在诗中写道,露水沾在胭脂一样红的荔枝壳上,但红色的壳层层裹住晶莹的果肉,让人无法画出它的美。它生长在僻远之地,希望有人发现它,毕竟它是果中珍品,理应排在第一名。诗人名头为咏荔枝,实为自喻。南汉是个小朝廷,都城在广州,皇帝当然知道岭南荔枝的美味,也赏识作者梁嵩的文采,于是钦点他为状元,并任命他为翰林院学土。
广州荔枝词
七月株株是火山,抛书往摘不曾闲。小华山子尤多斗,红绣鞋儿亦自弯。
这首诗由岭南本土文人所作。作者用大均,名绍隆, 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翁山诗外》 《道援堂诗集》《翁山诗略》和《广东新语》等。作者写的《广州荔枝词》一共有54首, 这是第22首。这首诗巧妙地利用荔枝名称,描绘了一个读书女子抛书采摘荔枝的情景。火山、小华山、红绣鞋,都是荔枝品种名称。其中火山是原产于广西梧州的荔枝品种。当时灵山属广东管辖。
社内观禾
社内村庄古,村深人更稀。鸡声啼夜月,牛迹印荒埼。嫩荔千株密,新苗百亩肥。徘徊不忍去,箕踞绿阴围。
这首诗是在灵山任职的官员王启辅所作。王启辅,号揆廷,琼州会同(今属海南琼海市)人,清康熙六年( 1667年)任灵山县训导。作者到任灵山后,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建学校、招学生,并亲自教授经学,为重振灵山教育做出了贡献。诗中描写了当时村庄古旧、偏远,田间刚栽下的千百株荔枝,密密麻麻的,长出了嫩芽,长势喜人。作者借景抒情,写的是乡村现状和荔枝树苗,实际上借喻教育现状和莘莘学子。
近年,灵山县利用举办荔枝节的机会,征集、创作了不少关于荔乡和荔枝的歌曲,广为传唱的歌曲有《灵山灵》(蒋开儒作词、肖白作曲、张也演唱)、《请到灵山荔乡来》 (田真作词、肖白作曲)、《灵山秀水鼓韵家园》 (杨永德作词、陆耀靖作曲)、《灵山荔枝特别甜》 (张益魁作词、蔡辉生作曲)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