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家姑娘 发表于 2025-7-31 11:28:30

科技赋能 竹笋生“金”——那隆镇西岸村麻竹产业托起村民致富路



镇村干部与种植户(右)在测量收集麻竹笋生长数据。 周顺彬 胡秋萍 摄
“竹林里蚊子多,你做工出汗了,更易招来蚊子,我帮你挂上蚊香盒,不能让大家又帮我们收竹笋又挨蚊子咬,那就太对不住你们了!”7月25日上午10时,在灵山县那隆镇西岸村麻竹种植基地,村民谢婷婷为前来帮收竹笋的镇干部周道俊拴蚊香盒时说。2016年以来,西岸村的130亩麻竹出笋采收期产量不断处于高位,种植户获利不断增加。今年,该基地又创下带壳竹笋1.2元/公斤、酸笋3.2元/公斤的销售好价格,其中酸笋还成功打入柳州市场,成为螺蛳粉的配料供应商。“在科技人员指导下,我们对每一丛竹子进行筛选,一般只留下6株粗壮的‘母竹’,并且距离不能太近,以免抢光抢肥。在取笋方面,每丛竹也只留6株至10株,确保个体在4公斤至7.5公斤区间,数量少了,也利于生长出的笋有更大长个空间。”西岸村麻竹种植能手张业鉴说,以往只图数量,使出笋的大小、重量不均匀,一度影响了客户的满意度,如今对竹笋的“前世今生”进行干预,效果明显。作为那隆镇群众致富的“新星”,西岸村的麻竹种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年产鲜笋已达15万公斤。“村民发现酸笋的价格较高,所以全村产出的鲜笋有50%用来加工成酸笋。”灵山县水利局派驻西岸村的第一书记韦培强说,每年出笋季到来后,他都会和包村镇干部一起抽样采集竹笋的单株重量、高度、食材出材量等数据,以预测全村鲜笋产出总量及市场前景,为全镇扩大麻竹笋产业提供原始素材支持。由于干群合力,西岸村的竹笋名声不断远扬。从2018年开始,其嫩脆的品质渐渐获得了市场的青睐。2022年,韦培强带着种植户张业鉴的麻竹笋加工销售项目,参加了由灵山县组织部门举办的驻村工作队“产业兴旺”创新创业大赛,喜获三等奖。“没想到会得奖,以后我还会继续精细化管理,实现自我发展、村民增收的目标。”张业鉴说,上级和市场的肯定,让他坚定了与村民一起为小康生活更上一层楼不懈努力的决心。为了让收笋工减轻劳累,他创造性地将塑料水管切分为二,沿着山势铺设形成“下山快速路”,采收下来的笋沿着“专用通道”,轻易就可到达收集点。而在照顾前来务工群众方面,张业鉴更是思考细致,在位于竹林深处的鲜笋加工车间里加装了空调,打造更舒适的工作环境。“种植户都爱说‘一起富,才是真的好’这句话。”韦培强说,正是由于种植户内心有着这份期盼,目前西岸村麻竹种植户在鲜笋采收、加工季,均安排包括脱贫户劳力在内的10多名群众到种植基地务工,8小时的工作便可拿到150元的日薪。若加班,日均薪金可达200元。目前,驻西岸村的工作队正在向上级申报投资60万元、长度1500米的麻竹种植基地产业路项目,以期进一步保证竹笋下山进厂的效率,缩短嫩脆的西岸麻竹笋摆上消费者餐桌的时间,把鲜香奉献给大众。





来源:钦州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赋能 竹笋生“金”——那隆镇西岸村麻竹产业托起村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