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灵山县实施“人工智能+退桉还蔗” 打造耕地保护陆屋样板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四级联动”遏制耕地“非农化”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健全“田长制”责任体系,有序推进耕地流出问题整改工作,推动流入耕地地块转为糖料蔗种植产区,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双赢局面。一是搭建攻坚架构,严堵耕地保护漏洞。组建由陆屋镇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耕地恢复攻坚工作组,建立“班子成员包村、职能部门机动突破、农村党员工作组前站摸排、施工方清表开行”的四级责任联动体系,采取“整村推进、连片清理、逐个销号”模式对全镇重点图斑实施攻坚,严控“耕地非农用”,以“田长制”促“田长治”。2024年,全镇有效整改违法图斑678个,恢复耕地3851.8亩。二是强化补贴力度,激活产业造血功能。立足当地产业传统,发挥广西陆屋欧亚糖业有限公司的行业配套优势,构建“政府+企业”双轮驱动补贴体系,实施糖料蔗“价格保障+倒伏收购”配套完全成本保险,加快推进制糖企业与蔗农利益共享。2024年,落实脱毒种苗和健康种苗、机耕补贴、企业“三退蔗进”等补贴最高可达1900元/亩,全镇累计发放糖料蔗种植补贴90余万元,惠及蔗农超1000户。三是依托区位优势,拓宽耕地增收渠道。依托陆屋镇离糖厂驻地近和企业承诺“兜底种植甘蔗”的保障优势,动员群众流转原种植桉树或者松树的耕地改种糖料蔗,推介出5名优秀的种蔗大户承租整治后的1000余亩土地用于糖料蔗种植,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用“甜蜜产业”发展守牢耕地红线。2024年,变更新增耕地2701.9亩,糖料蔗种植面积同比增长30%,产值同比增长超25%。
创新“全域整治+”模式,化零为整实现散地“连片化”
在全域土地整治和平陆运河堆存场等临时用地项目复垦中,探索“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耕地恢复和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促进耕地恢复整治与集体经济增收有效衔接,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效”。一是创新“全域整治+村委代管”模式,保障收益杜绝撂荒。聚焦群众有耕种意愿但无劳动力或者害怕流转土地后收益不受保障等问题,以陆屋镇申安村为试点,探索“村委+农户”的代管模式,采取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村委与农户签订代管协议的方式,把耕地整治清理出来,动员种蔗大户承租种植甘蔗,种植收益和政策补贴由农户享受,确保土地不被弃耕撂荒,收益得到保障。目前陆屋镇共签订代管协议63户,流转代管土地200余亩。二是创新“全域整治+联动发展”模式,以小并大共建示范。针对土地散、小、闲置等现状,通过“小田并大田”、土地权属调整,对比收益率和回收周期,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破解耕地碎片化问题。2025年,陆屋镇古城村已有400余亩通过土地整治后成为连片糖料蔗种植示范区。三是创新“全域整治+连片流转”模式,唤醒土地集约资源。由村委与村民小组达成集体土地合作协议,统筹村级集体土地进行连片流转,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以集体经济合作社与糖业公司合作的形式进行集体土地连片开发,最优化发展糖料蔗产业。目前,陆屋镇糖料蔗种植面积达1.75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超4968万元,带动农村劳动力8200多人,预计为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5万元以上。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科技赋能甘蔗产业“数字化”
聚焦耕地碎片化和土地利用低效等难点堵点,在甘蔗种植、土培管护、收割等各环节拓展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甘蔗产业发展现代化、智能化。一是推行智慧飞防,提升产业作业效率。由广西陆屋欧亚糖业有限公司为糖料蔗产区提供人工智能化植保无人机,通过无人机AI智能识别系统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自动化感应气候灾害、虫害等信息,自动规划路线,自动化喷洒农药。目前,人工智能设备日作业能力可超百亩,能做到精准施药防控,减少约30%的药物浪费,每亩地节省人工成本20元,病虫草害防控效率提升5倍。二是启用自动灌溉,优化田间管理。引导甘蔗种植大户建立水肥人工智能一体化灌溉系统,利用DeepSeek技术,从土壤养分含量、气候条件、甘蔗生长状况等数据计算出化肥配方和种植周期,导入系统后将按照既定周期和水肥配方进行精准灌溉,实现每亩甘蔗均增产2吨、节水40%、节肥30%,亩均增收超500元。三是引进智能农机,实现高效减损。积极鼓励糖厂对收割全流程进行智能化、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更新,引进新的智能农机自动完成甘蔗的切割、去皮、装载等工序,同时利用DeepSeek技术对甘蔗品种、植期、面积等蔗户信息精准识别分类,随时调阅蔗区甘蔗品种结构、植期情况,精准实施砍运。更新设备技术后日收割甘蔗可达80—150吨,效率是人工收割的8—15倍,每亩地节省人工成本约600元,机械粉碎后的蔗叶可以还田作肥,实现了资源再利用。
来源:钦州市委改革办、灵山县委改革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