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文明坐标】老手艺也能开新花——记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刘霞冰
在时代的浪潮中,无数人奔赴城市,只为追寻那一丝改变命运的契机。然而,在人潮中,也有人从城市逆流而行,回到南方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钦州市灵山县平南镇硖木村,从父亲手中接过濒临倒闭的竹编生意,用自己的坚持与汗水,让灵山竹编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机,不仅带动乡亲们就业增收,还成功入选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成为助人为乐的典范。她就是——刘霞冰。
刘霞冰(左一)认真向父亲刘家盛(右一)学习竹编技艺。受访者供图
初心如磐,传承竹编文化“刘家人”竹编工艺车间里欢声笑语,七八名妇女一手拿剪刀,一手拿砂纸,一会挑出毛刺,一会用砂纸打磨,一会又用手去抚摸,体验竹编表面的丝滑感觉。“虽然霞冰是我的女儿,我还是要感谢她,她不但让家里的竹编生意起死回生,还让灵山竹编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8月5日,看着繁忙的生产车间,做了一辈子竹编的刘家盛内心充满骄傲。在市场的冲击下,20世纪90年代起,灵山竹编逐渐由兴转衰,竹编手艺人日渐凋零,让竹编人止不住心痛,刘霞冰心中亦是不舍。在城市闯荡的刘霞冰,曾一直尝试用各种途径来宣传灵山竹编,然而事倍功半。“传承了上千年的灵山竹编,就要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了吗?”2016年,不服输的刘霞冰毅然放弃了好不容易在大城市打拼出的蒸蒸日上的事业,回到家乡。在父亲的指导下,刘霞冰从零开始,学习竹编技艺,虚心向村里的竹编老手艺人请教,仔细观察他们的手法和技巧,不断实践和摸索,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直播推介。
刘霞冰(右一)在工厂内进行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创新才有市场!”经过对市场调研,刘霞冰推出返乡创业的第一个爆款——竹编果篮。从全国各地飞来的订单,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力量,也看到了竹编产业的新希望。“再大点,做成猫窝,肯定好卖。”这个看似简单的建议,却如同一束光,为她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刘霞冰意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经济正蓬勃发展,如果能将竹编与宠物用品相结合,或许能开辟出一片新市场。于是,刘霞冰和父亲连夜设计,制作出了竹编猫窝的样品。第二天,她迫不及待地在直播中展示这款新产品。没想到,竹编猫窝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不到两个小时,订单量就突破了200个,竹编猫窝也成为了第二个爆款产品。“这个竹编抱枕是第三个爆款产品。”刘霞冰说,5月至7月是竹编抱枕销售旺季。根据市场需求和网友的建议,刘霞冰不断创新设计,围绕宠物用品、居家用品、饰品,开发如狗窝、兔子窝、猫包、猫咪拉杆箱、茶几、抱枕、头饰、胸针、编织手工等产品。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些产品不仅获得了5项设计专利,还成功注册了“刘家人”竹编品牌,“刘家人竹编”网店的年营业额突破100万元。2018年,灵山竹编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增收有门,产业带动发展随着灵山竹编在互联网走红,刘霞冰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开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径。随着广西刘家人竹制品有限公司成立,刘霞冰建立竹编工艺厂作为生产基地,将订单分配给周边村民,让村民在家中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竹编加工,然后统一回收、检验和销售,让乡亲们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前做临时工,干活累,收入低,2021年到刘家人竹编工作,时间灵活,还能照顾家庭,收入比以前还高。”工人梁海芬忙活着手上的工作高兴地说。“每设计出一个新款,我们都会利用晚上时间进村或者组织村民到基地进行培训。”刘霞冰说,竹编虽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编织技法,但是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在产品设计方面融入了一些形状、图案、文案之类的新元素,所以对编织技艺也有新的要求。
刘霞冰和师傅讨论竹编猫窝的制作工艺细节
如今,在刘霞冰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重拾竹编手艺,参与到竹编产业中来,带动灵山竹编从单打独斗走向产业集聚,为乡村振兴找到了新路径。目前,灵山县平南镇、烟墩镇一带共有竹编企业30多家,带动2000多名村民,特别是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人群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可达两三千元,销售旺季时收入更高。“我做了一辈子的竹编生意,从来没有见过篾匠收入这么高。”刘家盛说,今年夏季竹编抱枕订单高峰期,有的篾匠月收入高达6000多元。在发展竹编产业同时,刘霞冰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她在工艺厂内设立竹编展示区和体验区,向游客展示灵山竹编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和精美产品,并邀请游客亲自参与竹编制作,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如今,该竹编展示区和体验区已经成为传承和弘扬灵山竹编非遗的阵地。
培育新人,传承非遗技艺“入选‘中国好人’,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刘霞冰说,入选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成为助人为乐的典范,也让她个人得到了社会的更多关注,灵山竹编也因此收获了一定流量。作为灵山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霞冰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竹编艺术带入大众视野,让竹编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今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刘霞冰带着“刘家人”竹编走进灵山县第三中学,面对面、手把手向学生传授竹编技艺和竹编文化知识。同时,在中小学校设立竹编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竹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竹编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拍摄竹编手工视频上传互联网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竹编艺术,为竹编传承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刘霞冰(中)在街头请路人体验竹编。受访者供图
“刘霞冰将‘濒危’的传统手艺转化为‘活化’的文化资产,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激发文化认同、营造文化氛围、传承文化基因、弘扬时代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独特而强大的内生动力。”平南镇党委宣传委员、党政办主任邝友鹏说,通过创造“包容性”就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更是在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群体理解、增强乡村凝聚力、提升村民幸福感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最接地气、最可持续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刘霞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凭借对竹编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钦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