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知书 发表于 2013-9-10 12:37:08

将闪光的青春献给山村学校——记灵山县2013年“百名优秀乡村小学教师”陈颖珍

将闪光的青春献给山村学校——记灵山县2013年“百名优秀乡村小学教师”陈颖珍

 “不言春作苦,愿化春泥护红花。”这句话被陈颖珍老师作为座右铭,这里借之以为题记。

  陈颖珍,女 ,1977年出生,1997年合浦师范毕业。参加工作16年,当了16年的乡村教师,曾多次到边远山区支教。十多年来走过了六所乡村小学,在泥泞的山村小路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也为乡下的孩子付出了浓浓的热情。

              用“心”对待教师这个职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师范毕业的陈老师深深懂得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奉献的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但陈老师无悔自己的选择,无怨自己的辛劳。从教16年,先后担任过学校辅导员、班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工作可谓繁多又艰巨,要挑起一个又一个的担子,总得有一定的勇气。于是,凭着年轻人的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陈老师不断鼓励自己:“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于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凭着对教书育人的执着,她踏踏实实地在农村教育这块土地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着,守护着红花。

  教书育人,比翼双飞。陈老师时刻以“敬业乐业好园丁,教书育人排头兵”自勉。在教学与学校工作中不停地钻研,真正做到用“心”对待教师这个职业。陈老师说:“一个人如果只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没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素质是根本不行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此,十多年来,陈老师不断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完成了大专学业,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参加课题研究,担任教研组长。撰写了多篇论文。还多次被评为继续教育先进个人,还参加了美文诵读,教学基本功比赛,新课标知识竞赛等活动,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立志做一名让学生认可、家长认可、学校认可、社会认可的好教师,是陈老师一直来的目标。朝着这一目标,十多年来不断探索、进取、努力完善自我,实现理想。

              用“爱”浇灌学生心灵

  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陈老师深知,要将爱融合在教学中,没有爱的教育,不算真正的教育。“教乃心术,心通共通。”班级的管理需要投入的是爱心,而不仅仅是汗水。爱心有如甘泉,滋润着孩子们那幼小的心田,只因有爱,那幼苗才能茁壮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教师要把学生当孩子,班级当家庭,爱心当甘泉。一片丹心经营着这个特殊的“家”,用“爱”浇灌学生心灵,呵护学生成长。

  最突出的例子是2002年,陈老师担任一个四年级的班主任,这是个全校公认的“差班”,学生学习不认真,经常迟到,早退,纪律松散。老师们都不愿接任这样的一个班级,但陈老师还是乐意接受了。为了使这样的一个班级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为了能把这个班带好,使他们健康成长。陈老师先对学生耐心地进行思想教育,深入家访。了解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多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打开心扉,说实话,吐真言,增强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感,为他们乐于接受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陈老师通过家访了解了班里的留守儿童共有25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如今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学生长期远离父母,亲情的缺失,爷爷奶奶对他们管教不严,造成生活习惯差,意志薄弱,才导致他们成为一个个问题学生。而转化这些问题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重头戏。这就需要老师用博大的爱去感化他们。把他们转化成为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

  如班上的一名女生学,她上学经常迟到,学习不专心,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头发、衣服都是脏脏的,性格也很孤僻。一天放学后陈老师走进她家,她自己一个人在角落里搭起一个简陋的灶,在煮东西,里面只有一点白粥,而她被浓烟呛得眼泪直流,用手一擦就变成一个大花猫,看到这里,陈老师情不自禁地拥她入怀,对她说:“走,到老师家里吃”。原来这个学生是一个名孤儿。爸爸生病去世后,家里欠下了许多债,和她相依为命的妈妈带着弟弟改嫁了,她彻底地被命运抛弃了,她只能靠好心人接济过日子。啊!多可怜的孩子啊!从此,陈老师就特别地关照她。有好吃的,送给她,头发、衣服脏了,帮她洗,衣服破了帮她补。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落下的功课,鼓励她要和命运作斗争,自强不息,奋勇向上。经过半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女学生那颗冰冷的心,慢慢的有所好转,变得有自信,脸上的笑容多了,对老师还生了依恋之情。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只要将融融的爱洒向学生,这些迟开的“花朵”就如同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有人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后进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这就需要教师端正态度,摘下有色眼镜,千万别把后进生看成“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对他们不冷淡,不讽刺,不挖苦,不误解,充分尊重与信任他们。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讽笑下有爱迪生。”后进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所以,教师应用“放大镜”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抓住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赞可夫曾经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掺着碎石的劣质土壤,它既不会叫人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起码的收成,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经过一番勘探结果在地下深处发现了宝藏。班上的一名男生——小松就是一个有待勘查的地下宝藏。小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留守儿童,家里面就只有他一人。他经常迟到、早退,更让人头痛的是他在学校经常打架、斗殴,违反纪律,十足的一个“哥头”。老师批评他,教育他,他就报复,甚至连老师车子的轮胎他都敢“打主意”。面对这样的一块“难啃的骨头”,陈老师没有放任自流。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还是有很多优点,比如,自理能力很强,劳动非常积极,每天早上的早餐抢着去扛,有一次轮到他们班清理垃圾池,他甩掉鞋子,脱掉上衣,干得满头大汗,看了都让人感动。他还是一个很讲义气的学生。一次,看到同班的男生被其他人打,他再也坐不住了,过去挥起了拳头,打成一团。陈老师对他耐心地教育,充分肯定他平时好的表现,委婉的指出他的不足,给予他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也许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对他这样贴心的交流,这个顽皮的学生竟然感到得流下眼泪,并下决心改过。以后,只要他犯下错误,陈老师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他引导他,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课,他的成绩有了好转。爱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精神支柱,终于使他金石为开了。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用爱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扉,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用爱心去感化,用细心去发现,用信心去激励,用耐心去期待,后进生将不再“后进”。

  在陈老师的教育下,这个差班的学生一个个变成了“绘画大师”、“体育新星”、“美丽歌后”等各种特长的学生。这个班的班风、学风都有了很大的好转。“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陈老师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细心呵护,关怀体贴、理解尊重,淳淳诱导……以教师博大的爱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耕耘了十多年,陈颖珍老师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做一个好教师,就得拿出自己的细心、耐心、真心、爱心,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奉献给孩子,掏尽丹心育桃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明天苗的壮,花的香,果的硕,陈颖珍老师依然在山村学校默默地耕耘着。

图为陈颖珍老师在辅导学生来源:灵山教育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将闪光的青春献给山村学校——记灵山县2013年“百名优秀乡村小学教师”陈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