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知书 发表于 2014-11-18 15:55:00

烟墩镇邓塘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纪实

本帖最后由 都是知书 于 2014-11-18 15:57 编辑

烟墩镇邓塘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纪实

壮乡欢歌喜同庆民族之家乐融融
——烟墩镇邓塘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纪实

    在钦江源头和西江沿江郁江水系支流江之间分水岭的北部湾源头上,有一个美丽的山村叫邓塘村,它是我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全村有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968户3870人,壮族人口占全村人口94%。该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浓郁,有壮族山歌对唱、闹歌堂,及溶入壮、汉几百年历史的烟墩大鼓文化,还有流传着在丹霞断吉寨上许多动听的民间传说和解放初期南下解放大军英勇剿匪的动人故事。
    改革开放发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村紧紧围绕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进步的根本任务,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目标,认真做好全村各项工作,促进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今年9月该村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全心全意做人民群众的铺路人    过去,由于其历史、自然的原因,邓塘村是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地,加之居住环境条件恶劣,生活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以前,曾经流传“有女冇嫁邓塘村,三更半夜去担水”的俗语,反映了该村行路难、喝水难等问题十分突出的客观事实。近年来,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之后,班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从人饮工程、交通设施、生态环境等入手进行建设,通过与群众共同努力,全村落后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现在全村饮上标准卫生水,路通了,群众出圩入市非常方便 。据统计,几年来,该村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300多万元,全村村容村貌整洁,民族关系和谐,各项工作名列在前。    甘当农民群众走致富奔康的领头雁
    几年来,村“两委”干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通过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全村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组织少数民族群众搞种养业,努力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办实事好事,开展党员“一帮一,一带十”活动,以能人带动扶持贫困户,培育当地特色规模经营的种植和养殖业发展,带动全村群众致富奔康。据统计,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800元增加到2013年7600元,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几年来,有28户享受国家危房改造,补贴资金30多万元,全村80%以上村民住上楼房。    山歌大鼓颂党恩,民族之家乐无边。
    “贺歌唱只颂党先,民族团结乐无边;藕芽移来邓塘种,党和人民心相连。” “改革开放几十年,邓塘面貌换新天;高楼大厦户户有,公路通到各村边。”壮族聚居地区的邓塘村民十分热爱唱山歌和敲大鼓。为了传承和发扬唱山歌和大鼓文化,村委以唱山歌、打大鼓等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特点,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宣传。2011年,在上级民委的指导下,投资8万元建设了 “少数民族之家”活动室,购置电脑、办公台、沙发、宽幕电视机等一批用品,建设一个宣传栏近40平方米,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得到普及,村还建设标准卫生室、农家书屋和老人娱乐室等。2013年9月上级命名为大鼓村,开始建设邓塘村壮族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村,成立了山歌队、大鼓队和八音队。如今,全村不管是留守在家的村民,还是打工回乡的青年,都集中在“民族之家”里以唱山歌、敲打大鼓为自豪,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有文化娱乐活动了,村里的赌博现象也少了,唱山歌、打大鼓的活动把村民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大家和睦相处,鼓乐融融,呈现出了“曈曈春日暖,村村鼓声震”的欢乐景象。
    “壮乡欢歌喜同庆民族之家乐融融”,一首首真诚而又直白的山歌表达邓塘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他们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在上级各部门的帮助下,扎实地开展工作,切实为人民做好事、实事,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共同促进民族团结稳定,努力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灵山政府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烟墩镇邓塘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