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夜晚,灵山知名人士楚王子,太阳四哥相聚一楼茶室,话古说今,从姓氏源流,名人历史,名坟传说,到今日时事,一直聊到凌晨三点也不舍离开,期间说到了文笔岭(“乾隆庚申岁(即公元1770年,清朝乾隆35年)邑人劳基、张所述等倡建文笔峰于梁冠山与文庙正向”)这个灵山第一古迹,于是提议择日前往文笔岭探寻山上名坟和堪舆地形兼为东山文学社祈福。
在某石场停好车后,我们开始轻装上阵,走上斜坡(建议下次去的朋友不要走石场的道路,山岭上容易出现滑石,不利于安全)
山间有为运木材修建的简易山道,山道蜿蜒且陡,前行有些困难。我们上到一个节点往下看,一条长长的山麓往外延伸,局塘较大,左右砂手紧密护住,又因为是祖龙延伸,所以理应成为好地方,但近年来挖石而造成左边“缺失”,山麓中水流变小,恐怕有变。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45度角以上的斜坡和荆棘丛生中穿爬,体力已经达到了崩溃临界点,来不及回望身后的延绵山脊,只有奋力追赶友人的步伐。
当就快倒下休息时,木公子告知,爬上这个陡坡还有一个小时就到了,我顿时有种想滚下山去的感受,没想到再上几步便看到山顶的笔锋点。
刚到山顶就迫不及待登上文昌塔,据传,建塔时,是由劳基、张所述倡议并监建,塔高原有25层,后因风雨冲刷,造成多次崩塌,现在只存19层。而且现在以中间十字间墙相隔的占塔的四分之一的东北面部分已经崩塌至塔底了;其它几面也是遍体裂缝,茅草附生。究其崩塌原因,可能这主要是由于当年峰塔逐层夯筑而建,而墙体内和每层间墙又没有装上筋骨(如竹片、钢筋等)连着,使得原有的上面六层与下面的十九层脱离分开并倒下;同时由于塔心是以黄泥夯填,而塔顶没有批搪灰浆,使得雨水从顶部中间灌入,加上峰体周围又缺乏排水孔;因此当下大雨时,雨水从顶部黄泥中灌入,导致了峰体膨胀、破裂,而裂缝中茅草、灌木的附生又进一步形成并加速了峰塔的植物风化,最后就造成了塔峰的崩塌。
文昌塔虽已尽半倒塌,但古今文笔的传承却不曾中断,为了尊重传统,曾经经十三叔的手授予楚王子“最佳写手”的金色钢笔,再一次在文昌塔上进行了简单的“开光”仪式,期盼楚王子写出更多符合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章,我辈虽人微言轻,但不失大义凛然。
每人点燃三支烟代替香火,向文昌塔致敬,向我们的老前辈劳基、张所述致敬(虽然不知道他们抽不抽烟),也愿文昌塔保佑灵山人民多出文化人,文学社将继承古人的遗愿,多写文章,多做贡献。
塔基和其他部分已经风化,希望有关部门对此文物引起重视,文笔岭之上文昌塔安好,则与上京马格局相应,我大灵山人才繁矣。 这次的艰难爬行,虽然没找到传说中的“大地”,但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文笔岭顶部的文昌塔,用行动去实践我们的理想。生活又何曾不是在艰难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