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前,一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透露作者10岁的儿子在中关村二小受到同学欺负,出现急性应激反应的情况,之后在与学校和霸凌孩子家长的沟通中未能达成共识。校方认为这不算校园欺凌或暴力,老师把事件定义为“过分的玩笑”。
此事热度未减,网络又流传一个视频:16日下午放学后,深圳龙华新区爱义学校的一名初一学生遭到包括同校及外校的八九名学生围殴的整个过程。
现在并不是校园霸凌的井喷期,因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欺凌的新闻或者视频被发布在网上。
有的施暴者还通过网络等新媒体网传“炫暴”!施暴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行为凶残!手段恶劣!令人触目惊心。
其实这些被曝光的事情只是校园霸凌的冰山一角。校园霸凌的情况不容乐观。
2005年对广州某中学的调查显示↓
201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调查显示↓
这些事件为何屡禁不止?多少人分不清校园霸凌和“过分的玩笑”?
什么是校园霸凌?
霸凌行为(Bullying)是指带有敌意地使用攻击、威胁、强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惧,从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两个重要特点:
霸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在身体上、权力上或社会地位上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霸凌。
霸凌往往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极有可能会反复发生。
校园中霸凌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聚众行为(mobbing),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霸凌。后者通常以一个主要霸凌者为首,其他人或起到协助作用,或坐视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许都使霸凌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校园霸凌有哪些表现?
言语上: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嘲笑讽刺(阴阳怪气)散播关于他人的谣言威胁 、恐吓、强迫他人做ta不想做的事情敲诈勒索,干涉他人的个人财物
行为上: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暴力行为、肢体攻击: 校园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却常常被认为是“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
校园霸凌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失眠 在校园中曾受到过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暴露于欺凌的次数的增多而提高。
心理失常 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孩子。遭受过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 被欺凌经历越多、时间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
影响正常学习 霸凌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翘课、甚至辍学。
严重行为问题
被霸凌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反社会型人格。美国每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个枪击者都曾经被霸凌过。
以上这些身体、心理以及行为上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引起随后愈加严重的欺凌,使欺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遭遇校园霸凌?
突然表现得不愿上学原本并不排斥学校,成绩也不错的孩子,如果突然表现出不远上学的倾向,可能并不是孩子厌学了,很可能因为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他烦恼头疼,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请您留意,或许正是孩子在学校挨欺负了!
无端情绪变化孩子放学回家经常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原本活泼开朗的小朋友突然间变得阴晴不定,很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
抱怨有同学针对他这是您的孩子向您寻求帮助的信号了,您可以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他试着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或者把同学请到家里来玩,不经意的聊聊天,如果长期针对您可得多加注意了。
身上出现伤痕却不愿告知家长有些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身上还有伤痕,明眼人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可孩子还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的,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偶有出现倒也正常,但也不能忽视。
性情变化 行为异常这个阶段就比较严重了,如果您的孩子情绪突然特别的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特别的粘人,失眠爱惊醒,拒绝去学校,变得非常胆小怕人,您就该去学校了解了解情况了。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校园霸凌?
答案是没有任何孩子应该是容易受霸凌的!
网上有专家分析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霸凌,比如被霸凌者的长相、身体形态、性格、成绩等,但是,我们知道了这些又 so what?
“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孩子”暗含了一个很错误逻辑,那就是被霸凌是受凌者本身的问题。而去太多探讨受凌者全是害羞还是内向,就好像要去了解“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孩子”。
事实上任何一种性格的孩子都不应该被霸凌,任何一种理由也不能成为其受欺负的理由。因此每当霸凌事件发生,关注点不应该放在受凌者的特征。
当受凌者鼓起勇气向家长或老师告知霸凌问题时,却得到“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孩子”这个答案,会严重损耗其对家长及老师的信任。
同时,这句话可能给受凌者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并改变其自我认知。在将来面对霸凌时,这些受凌者通常会默默承受,甚至认为自己被霸凌是理所当然的。
不要鼓励你的孩子回击报复
不少人支持以暴制暴,有的甚至认为打回去是唯一解决事情的方法,这种想法其实这是错误的:
一、这可能会让孩子受到更多伤害,惹上更多麻烦。
二、我们的目标不报复霸凌者,而是防止霸凌事件再次发生。
三、回击报复行为让孩子再一次体验霸凌,加深心理创伤。
四、美国 1990-2000 年间,15 个校园枪击案中,12 个枪击者都在学校曾经被霸凌过,我们不要教育孩子报复!
五、你不会希望教育自己的孩子成为霸凌者。
家庭和学校应正确引导青少年
据相关统计,校园暴力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涉及,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施暴者是女生的比例很高、初中以上学生的欺凌行为明显团体化成为新的特点。那么,首先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不禁让人怀疑,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法律存在薄弱或者缺失的情况吗?
“法律是有的,但是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发生在校园里面的攻击、伤害行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对一些案例没有适用的法律条款去处罚。”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皮艺军说。
在《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强调要加强校园安全,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负有主体责任。涉事学校的回应中提到“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学校在处理此类校园安全事件时,应该积极稳妥,恰当得体,而非息事宁人,淡化了事。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教研室主任袁林说:“我国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未成年人主要是中小学生,年龄从7岁到18岁,其中能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不多,加之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政策,予以刑事处罚的就相对少些,据报道,校园暴力事件中只有不到三成涉事者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而不纵容并没有错,但是这种宽容如果没有辅以相应的矫正措施,往往就发展为一种纵容。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成为校园枪击事件就是极端的案例。
其次,法律干预校园欺凌案件时,人们往往关注施害者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但同时,忽略了受害者的权益保护。
虽然目前没有实证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校园欺凌案件越来越多,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施暴者的主观恶性越来越强,比如打人还把过程录下来上传到网络。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如果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故意重伤或致人死亡、抢劫、强奸等,构成犯罪的,处罚也相当严厉,最低是3年有期徒刑,最重可处以无期徒刑。
再次,人们只关注案件的发生、恶劣程度和处理结果,而忽略了起因,忽略了监护人的责任,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社会原因,在信息发达的环境下,我国由于没有媒体分级制度,网络、影视中暴力内容屡见不鲜,所有的孩子都裸露在这些暴力影响下。据上海警方分析,80%以上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是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犯罪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学习理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习得而来的。近年来很多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是沉迷于暴力游戏中的未成年人,经常进行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崇尚暴力,一切用暴力解决。” 因此,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应净化网络环境,设置信息分级制度,加大网络游戏的审查与监控,禁止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游戏。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法治社会,不仅需要规定严密的法条,更需要每个公民内心的法治观念。如果我们仍然习惯于权力的勾兑,或者媒体的营销,甚至仅仅是意气的偏执,我们将离法治精神越去越远,也将离美好的社会更加遥远。
因为,在一个没有法制,没有规则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现实“霸凌”或网络“霸凌”的受害者。
本文由共青团灵山县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灵山青年”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否则视侵权处理,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7776523924)
小编:滕小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