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主上真甜 于 2017-10-23 17:41 编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广西灵山县的烟墩大鼓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烟墩大鼓的流传已很古老,其擂大鼓的风俗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至正月的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每年正月初六,灵山县烟墩镇的龙塘村都举行大鼓会,本镇有大鼓的村庄几十上百面大鼓聚集龙塘村闹春。鼓声如雷鸣,声达数里,地动山摇。
烟墩大鼓由樟木或楠木、松木,牛皮、篾条、竹钉、木钉、木块等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由鼓面、鼓身(鼓桶)、鼓脚(鼓垫)三部分构成。举行鼓会前,村里的“鼓头”全面检查鼓面、篾条、竹钉、木钉等,如有其它部位破损不达标马上组织人员更换。
每年都更换破损的鼓面、篾条、鼓钉。鼓钉一般用坚硬的老簕竹头按钉形状修成竹段钉。
鼓师给破好的青竹篾喷水,绷鼓的青竹篾一直要保持湿润,绷鼓时青竹篾的连接与纽结才稳固。现代也有用钢丝绳代替青竹篾绷鼓了。
预先准备好新的水牛皮或山牛皮经处理晒干,放入水塘浸泡1-2个小时左右使牛皮半软才取出,把牛皮按大鼓腔(鼓口)大小裁定绷鼓的牛皮尺寸,并打好钉孔,把鼓钉按已锥好的牛皮钉孔插入鼓钉。
烟墩大鼓由鼓面、鼓身(鼓桶)、鼓脚(鼓垫)三部分构成。一般鼓桶直径为0.5米,1.4米高,大的直径也有1.5-1.8米,高2米至3米的,鼓身是选用几百年有的树龄过千年的樟木或楠木、松木,鼓师凿鼓时是按照高度、大小选择段木料,段木料选好后,最好放到水塘浸泡1-2年才用于凿鼓,可防虫腐蚀。
把上好鼓钉的牛皮蒙在鼓面上,并仔细检查四周均衡准备绷鼓。
绷鼓时要四至六人共同协作才成。用一对青竹篾在大鼓口圆周对角互绕着固定鼓面牛皮。固定鼓面后,按照鼓面周围已插好的鼓钉圆周对角,青竹篾片逐条在鼓面牛皮钉上交绕着绷鼓,直到竹篾绷完大鼓桶为止。
丹竹篾绷完大鼓桶后,用一条丹竹篾条在鼓腰(大鼓身与鼓脚之间)地方把已绷好鼓的篾青条绕大鼓两三圈捆绑好,这样绷鼓便完成了。
用敲破的瓷碗片或者刀具刮掉鼓面牛皮毛,刮完鼓面牛毛,鼓面告成。
绷完大鼓,把大鼓树立,鼓面朝天,在大鼓脚垫与大鼓底座之间按对角线打入斜面木尖,木尖采用坚硬的杂木段做成,木尖按鼓脚尺寸大小削修成扁形斧头形状,鼓垫用柔韧的方木制做成内扣十字架,鼓垫十字支架主要是保护大鼓脚不直接受碰损和打木尖时起到平衡托起,同时也能使鼓尖顺利打入,顺着鼓垫四个角均匀打入木尖,先慢后快打入木尖。待使大鼓口的牛皮鼓面绷到一定程序即匀称,击鼓试音,反复调试。待到鼓声韵律逐渐悠扬广远,这样大鼓工序已完成。
举行鼓会开鼓前,祭祀必不可少,祭天祭地祭鼓神。
祭祖后,作为举行鼓会东道主龙塘村的强壮鼓手擂鼓欢庆。鼓声如雷鸣,声达数里,地动山摇。韵律节奏鲜明,快、中、慢结合形成“起鼓、促鼓、压鼓、收鼓”的独特套路打法。听到喜声的乡邻用车辆运大鼓来,沿龙塘村的鼓阵两边摆放。
应鼓声赶来助兴的邻村大鼓到达龙塘村时,众青年会成员合力卸鼓摆放。
过大年擂大鼓的风俗同时也让儿童耳濡目染,参与其中。
原来大鼓是用来驱赶大虫、打仗。现在盛世平安,国家繁荣富强,大鼓是用来庆贺丰收,祈福驱邪,联络村与村的感情。
参加龙塘大鼓会的邻村大鼓按最高大的鼓两边摆放,擂鼓助兴。
龙塘村上百面大鼓同时擂响,是一种吉祥、祝福的好兆头。
过大年擂大鼓的风俗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当地一种过大年或节日隆重喜庆的娱乐活动,是一种吉祥、祝福的好兆头。
过大年擂大鼓的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鼓师迎着猎猎旌旗,傲然立于高凳之上,手起槌落,百鼓齐鸣,雄浑激越的鼓声霎时间冲破云霄,大鼓颤动出来的声音洪亮振撼,气吞山河,感染力特别强大,其独特的魅力,无法用言语表达。
资料提供者:吴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