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受邀下那隆镇上江村委查看地形,一路上看到到处都是类似雾霾的空气,我一直弄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所以很好奇的去探究,才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村民燃烧的禾秆,禾秆焚烧是指将农作物禾秆用火烧从而销毁的一种行为。秸秆焚烧造成雾霾天气,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与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胁。
(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我拍摄了浦北的现象) 禾秆焚烧在灵山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灵山灵城至三隆陆屋属于一个大的盆地范围,每当焚烧禾秆时,烟沉积在盆地里不易扩散,于是就有了这种类似雾霾现象,盆地地区的天空也不像北海等海边城市那么蓝。 禾秆焚烧产生的主要危害有:
1、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 2、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秸秆焚烧也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烧死,腐殖质、有机质被矿化,田间焚烧秸秆破坏了这套生物系统的平衡,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加重了土壤板结,破坏了地力,加剧了干旱,农作物的生长因而受到影响。 3、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威胁人与其他生物体的健康(引自百度) 人们对禾秆焚烧有以下原因:
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使用日益广泛,农民朋友对柴草的需求下降;
二、焚烧产生的草木灰的确是一种肥料,故而产生的焚烧农作物秸秆的行为。
三、焚烧原因还涉及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农业科技更新不够的方方面面问题。
四、是禾秆处理的成本太高,机械收割留茬较高,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的播种。
五、是科技转化力度不够,禾秆的经济价值难以发挥。现实中,由于科技转化力度不够,要么实施成本太高,比如用禾秆做沼气原料,一个沼气池至少要花费三四千元,让农民望而却步;要么就是回收价格太低,把禾秆卖给那些养牛大户才几分钱一斤。
六、缺乏正确的引导。如今,对于农作物禾秆综合利用,虽然提出了不少解决的办法,但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和具体性,大多以行政手段和奖惩措施为主,无人去做禾秆利用的组织、协调和转化工作,只堵塞不开流,导致禁烧工作收效不大。
七、缺乏处置技术。首先,多数农户基本不用禾秆当柴烧,只剩下“付之一炬”。其次,农民找不到禾秆“变废为宝”的途径。原有的其它禾秆加工行业,如草帽、草苫等,也因替代产品的出现而基本淘汰。第三、农作物禾秆还田推广缓慢,第四,禾秆饲料处理成本高,难度大。另外,加工食用菌基料和沤造有机肥,这些简便易行的禾秆处理方式,也都是家庭式、规模小,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由于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农忙时农村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要想将机械收割后的禾秆捆扎搬运离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就地焚烧禾秆。抢收时为防止损伤机器,留的稻茬太高,如果不把稻茬去除,难以插秧。如果不烧会误农时,“三夏”大忙,忙就忙在一个“抢”字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把禾秆从地里弄出来。
九、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秸秆禁烧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农民环保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焚烧秸秆的危害,单靠禁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千家万户秸秆处理的问题。另外,禾秆禁烧监管力度不强,执法手段也比较薄弱。
开车过程中确实有存在看不清路的现象,这次走访灵山、浦北发现挺多这类的燃烧,我们如果有创新公司在禾秆回收再利用方面做努力,相信以后的金秋十月会变得天蓝气清吧? 对于这个百年以上历史的禾秆燃烧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