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这篇是因为看到网友“上善银枫”写的皇帝恩赐匾,很多网友关心的是不是真的,其实是真的也不奇怪。我注意到的是上面的宠字和锡字,首先是锡字,其实很好理解,锡字与赐字通假,在这个牌匾上,锡字就是赐字的意思。这里就不陈述,对此匾相关的论述可以看“上善银枫”下方我的评论 相同的牌匾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而且有个现象就是,清代以前的牌匾中的宠字都是少一画的。而现在复原或仿制的牌匾都是完整字的。这是为什么呢? 外地类似牌匾一 外地类似牌匾二 我在村里去老厅(祖厅)看到的“国魁”牌匾也是魁字少一画的。 这是为什么呢?经查阅史料和方志,这类似少一画的字并不是写错,而是皇权政治下的产物,许多人翻阅资料进行了“推敲”,出现了四种说法。 一、魁是第一,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据说,古人对皇帝的恩赐受宠若惊,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作为臣子怎能为第一呢?所以请求题书少一撇,表示自己不与皇帝争第一,以示忠诚,绝无二心。宠字也一样,宠极则有僭越之嫌。 二、古有“满招损”、“乐极悲生”之戒。据说,古人深知仕途事事难测,做人要内敛,不能轻易出“头”,所以题书少一撇,表示不张扬、谦逊之意。 三、在传统的道家学说的方术论画符中,有此一说:道士画符,逢鬼字,都要少田上一撇,以示镇邪,而且田有四方,堂堂正正。据说,题书少一撇,既为避邪镇妖,又为告诫后人要堂堂正正做人。同样的,宠也是头顶是平的。 四、在古字贴、碑帖中,一些字一般都少了一画。据说,题字的提督只是按平时写字的习惯题的。说明皇权政治深入到官员的骨髓,形成了条件反射了。
话说回到刚才的牌匾问题,古代政治以清朝为皇权最集中的朝代,所谓朝代也不过是执政方式不一样而已,这种牌匾相当于现在的奖状,未必每一张都是xi 大大颁发的,但都代表了国家对某个人贡献的表彰,年代越久远就越珍贵,古人牌匾的牌匾我们为什么看不懂,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我们未能按照当时的价值观去看待某些文字,所以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不必过于追究。 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牌匾,你也看不懂,不妨告诉十三叔,或许可以相互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