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快说我是谁 于 2021-3-9 10:54 编辑
惊蛰刚刚过去各地的雨水开始充沛起来春雷一响,万物生长又到了花草树木开始努力生长的季节但每年的这个时候一些“毒物”也开始蠢蠢欲动
提示一下它们圆嘟嘟、肉乎乎有的色彩鲜艳可“有毒”与“无毒”却难以分辨没错,说的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毒蘑菇!
图为有致命剧毒的“鹅膏”。
01路边的蘑菇你不要采 3月5日,一条村民在草地上开心采白蘑菇的视频引起了阿桂的关注。据了解,视频拍摄自南宁上林县的乡村。从网友发出的视频可以看到,上林县澄泰乡、白圩镇的一些田野里长出很多白色蘑菇,不少村民提着篮子、拎着塑料袋在采摘。
视频截图
据当地媒体报道,百度介绍这种蘑菇叫稻秆菇。顾名思义,就是依附在腐烂的稻秆上生长出来的食用菌。这种野生菌和稻秆关系密切,应该跟秆的倒伏、腐烂,干湿程度、气候有关,因为上林县从来没有过这么大面积的稻秆菇生长。
广西疾控中心2020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显示,全年共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72起,发病297人,其中住院209人、死亡3人。从3月份开始,5—6月份和9月份是发病高峰,持续到10月份左右。发病场所主要集中在家庭。
02广西常见四类毒蘑菇中毒症状 疾控专家提醒,广西主要的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可分为四种: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急性肝损害型和急性肾衰竭型。
胃肠炎型毒蘑菇种类较多,在广西,主要种类有大青褶伞、日本红菇等。大青褶伞全区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引起肠胃严重不适,在桂林、河池、钦州等地多发。日本红菇全区各地均有分布,2020年6月桂林兴安县2人中毒。
在广西,引起肠胃炎型中毒的蘑菇主要种类为大青褶伞。图片来自自治区疾控中心
神经精神型毒蘑菇种类较多,主要产生3种类型的神经中毒:含毒蕈碱种类产生外周胆碱能神经毒性,含异噁唑衍生物种类产生谷氨酰胺能神经毒性,含裸盖菇素的种类产生致幻觉性神经毒性。如残托鹅膏,全区各地均有分布,有毒,含异噁唑衍生物毒素,2020年5月桂林恭城县19人中毒。
引起神经精神型中毒的蘑菇包括残托鹅膏等。图片来自自治区疾控中心 急性肾衰竭型毒蘑菇种类有10余种,如假褐云斑鹅膏,全区各地均有分布。2020年6月崇左天等县23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
能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的致命鹅膏。图片来自自治区疾控中心
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种类主要是含有鹅膏肽毒素的鹅膏菌属、盔孢伞属的一些种类。鹅膏菌属常导致死亡的发生,如致命鹅膏(又名白毒伞)和灰花纹鹅膏。中毒后明显表现出四个阶段:潜伏期、急性胃肠炎期、假愈期和内脏损害期。致命鹅膏全区可能有分布,剧毒,最主要致死毒素为鹅膏毒肽,对人的致死剂量为0.1mg/kg体重,一个中等大小的子实体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灰花纹鹅膏全区可能有分布,剧毒,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导致死亡的种类。
另外,现在还有不少关于“蘑菇”的传言常常让人信以为真这些秘诀在网上一直有流传但其实都是坑!
吃蘑菇中毒的新闻,每年都数不清,但还是有无数人为了一口鲜美而冒险。其中一个原因是民间有很多“大神”,自认为掌握了一套识别好蘑菇和毒蘑菇的秘诀。
这些传言都是骗你的!
事实上,单看蘑菇的外表,并没有绝对的安全标准。一身雪白的鹅膏菌看起来很普通,却是一朵致命的“白毒伞”!
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也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长在阴暗潮湿处的才有毒? 有人说,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角落。
这也是错的!
所有的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可以吃的鸡腿菇经常在牛屎等动物粪便上“绽放”;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
不生蛆、虫子不吃的才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种类也可以生蛆。
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才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反应。
受伤变色、流汁液的才有毒? 这也不是绝对的,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但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才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03一旦中毒应该这样做
首先,要立即呼叫救护车。
其次是马上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再次,要加盖毛毯保温,并立刻送往医院。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都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最后,要保留毒蘑菇样本。如果有食用的野生蘑菇图片或剩余蘑菇样品,一并带到医院,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中毒种类并实施针对性救治。
总而言之来历不明的蘑菇不摘!不买!不吃!不摘!不买!不吃!不摘!不买!不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答应我每个人都要做到!
以上这些大家都记住了吗?赶紧转发告诉更多的人吧~
来源:桂风起
综合:南宁日报、南宁晚报、深圳卫健委、深圳市疾控中心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