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 美名远扬
——记沙坪镇回乡创业青年能人冯艺
本报记者陆铭 通讯员马文亚 黄廷维
日前,记者走进灵山县沙坪镇冠艺饼家,只见工厂一派热火朝天,工人正在忙碌生产红薯芝麻饼。这种芝麻饼口感好,来自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现在沙坪最具盛名的当属冯氏冠艺饼家生产的冠艺冬蓉月饼、红薯芝麻饼和印饼,这些美味就来自冠艺饼家厂长、回乡创业青年能人冯艺十年创业之手。
风华正茂回乡创业
冯艺,人称“冯六”,1975年生,灵山县沙坪镇沙坪村委冯屋村人,灵山县沙坪镇商会副会长。1992年,初中毕业的他为了日子有个好奔头,只身南下广东,干过餐饮,经营过食品加工,都不曾有过生意起色。1999年,他为了家里年长的双亲,毅然辞去了工作,带着妻小归乡,加入了第一批回乡创业青年的队伍,他正式踏上了十年创业之路。“回想当时的创业经历,我是真正体验了创业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气呵成的。”冯艺用两广特有的普通话与记者聊到,“回家后干的第一件事儿是挑着担子穿街过巷、走街过村叫卖自制的面包,镇里的每个街、村里的每个自然村都留着我的足迹,就是这样,担出了第一桶金。后来,就做起了蛋糕流动摊,慢慢地向实体店发展。”
打拼十年事业有成
2008年8月,冯艺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心中早有的梦想在夜晚里显得特别明亮,“是时候了!”第二天,他拿出四年的积蓄和向亲朋好友借资10万元,把经营了5年的手工作坊办成了第一家拥有QS生产许可证的饼家——灵山县冠艺饼家。初做老板的“冯六”定位特别清楚:做食品,就是把质量、口碑和销量搭为一体,为此,他硬着头皮买了第一台生产机械,保证了生产量;为了保持口感,除了特定环节使用机器外,他的冠艺饼始终坚持手工加工,使用从湖南、南宁进购的口感独特的红心薯、青冬瓜,更是坚持使用金龙鱼高级食用油。历史悠久的工法、精美的包装,机器化的生产让饼家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冯艺在G209旁依法修建了50多平方米的饼家展销店,冠艺饼家以“沙坪冬蓉,百年经典,皮薄馅靓,远近闻名”为口号,拉开了宣传。圆圆的月饼、芝麻饼,让信誉美名远扬,赢得了口碑。“即使2003、2004年创业最难的那两年,因初期技术问题,饼的保存出现了问题,老板他都下定决心维护口碑,全部倒掉掩埋,不让消费者吃到一口不合格的、不美味的饼。今年中秋剩下的3万多元月饼原料,他也坚持封存不再用于再生产。第一次失败的冲击让他连续亏损了三年,饼家困难重重,但是口碑让饼家活了下来,发展壮大,他知道感恩!”冠艺饼家一位老工人说到。2006年,冯艺用赚来的钱给父母妻小买了一套房,全新的家让他对创业树立了更大的信心。2008年,冯艺加入了镇商会,借助商会这个平台,带动了更多的群众致富。如今的冠艺,有工人30多人,带动80多人家门就业综合企业,除了专攻主打的冠艺冬蓉月饼,冠艺芝麻饼,还推陈出新,打破季节,打造了沙坪第一款长期性特色食品——冠艺印饼,甚至还纵向发展了电器销售、家私等实体行业,店面共计1600m2的产销大户,年销售额稳定在500万元左右,连续几年进入镇域饼家之中纳税前列。
冯氏儿郎立业建功“冯六做企业立志‘一个产品、一份责任、一份良心’;做人‘有事支持、勤做肯做带头做’,村委乡亲大家给赞!”沙坪村委支书冯辉竖起大拇指说。这几年,他踊跃捐款,我们冯屋村的村道早日通进了家家户户。在今年“美丽乡村”活动中,他还带头发动捐款,为本村安装了路灯。
记者采访时,他接到广东老板来的电话,说那边还要定一批2万多元的货。冯艺说:“做了十年的食品,我坚定了一个信念,绝不能让沙坪百年饼誉在自己手上受人诟病。做良心企业就是为社会做最大的公益。这也是我的饼比市场上贵一些,但还是畅销两广,远销英国的原因。”
来源:钦州日报 2013年12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