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123|回复: 0

平陆运河风物志㉝ | 忠门赤染萍塘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盛夏,炙热的阳光为萍塘村镀上一层金色。6月18日,踏着青石板路,记者步入这座静卧于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虎岭之下的岭南古村。

微信截图_20250812155903.png
(视频截图)视频灵山县融媒体中心

  青砖黛瓦间,岭南风骨与西洋风情交融。萍塘村不仅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更因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传奇,成为蜚声四方的红色文化旅游胜地。

  从村中球场右行数十米,邓氏古宅建筑群映入眼前。斑驳的墙体,仍透着往昔威仪。

  “我们现进的是东大门,对面尽头原是已经被拆除的西大门。按古制,东门迎娶,西门送丧。”萍塘村党支部书记邓忠奕介绍,这座占地约2.3万平方米的宅院,由清朝中期邓氏第十代祖邓廷纬所建。

  东西大门间,五座格局相同的四进庭院比肩而立,人称“五大门”,对应德恭堂、推己堂、敬诚堂等五福堂。各堂的青砖墙体厚如壁垒,大门旁残存的射击孔,在岁月与烽烟的纹理间诉说着:这既是家园,亦是堡垒。

  穿行宅院深处,偶闻家禽鸣叫、追逐之声,炊烟自雕花斗拱间袅袅飘出。“五大门”前,一弯半月池塘如翡翠镶嵌,将古建飞檐与流云尽揽怀中。“此塘原与后花园的七株350多年古荔树合称‘七星伴月’,可惜一株古荔已凋亡。”邓忠奕深感惋惜。

  村西口,“榨油屋”小洋楼的拱形门窗与雕花石柱,尽显异域风情,它如同一位身着西服却扎根于乡土的老者,无声地讲述着萍塘早年的开放胸襟。

  球场中央,邓冠山祠静默矗立。这座为纪念邓廷纬而建的宗祠,在民国烽烟里,曾是中共灵山县特别支部委员会秘密诞生地,如今已是萍塘革命史馆。推开这扇历史大门,穿越300年家国风雨,人们方感知,比古建筑更厚重的,是这片土地浸染的热血与传承不息的精神。

  邓氏家族中,由推己堂走出的邓业懋及其弟邓业兢、妹邓业棻、妻陈锦声等10位青年,前仆后继、血洒疆场,被后世敬称为“一门二杰八巾帼”。

  邓氏一族原为地主家族,田产丰厚,生活富足,但邓家子孙为何踏上荆棘之路?或许,从邓业懋早年的经历,可一窥端倪。

  1932年,邓业懋就读小学时,校长钟冠群等人贪污学生伙食费、在校内宿娼,其丑行激起了邓业懋的义愤,他挺身而出,率学生张贴大字报进行揭露。钟冠群便勾结国民党,将邓业懋等8人逮捕,并开除他们的学籍。此段经历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伏笔。

  “抗日救亡中,邓业懋、邓业兢兄弟奔走于各乡镇,点燃了灵山抗日星火。”邓忠奕说,其父邓济宜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开明地主,倾尽家财为游击队输送资金、粮食、弹药;其母亦变卖金银首饰,倾力支援。

  1945年2月,邓业懋在领导小董抗日武装起义中不幸被俘。次年5月,邓业兢带领青年在白木村开展革命活动时,因叛徒出卖,遭敌围困至弹尽而被捕。

  铁窗之内,邓家人铁骨铮铮,面对利诱酷刑,岿然不动,邓业棻就义时年仅20岁;堂侄邓传智手足被钉于墙上,视死如归;堂侄女邓传孔赴刑途中咬断竹枷,口涌鲜血仍向群众宣讲真理,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抗战与解放战争期间,萍塘村共有2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6人投身抗日武装,67人加入外围组织,多人献出宝贵生命。

  热血浇灌的土地,历史荣光终将开出时代新花。

  今日的萍塘,碧水映绿树,红荔挂枝头,文明新风遍拂村角,欢声笑语萦绕耳畔。桂味荔枝美名扬,千余亩荔园年产荔枝逾3000吨,年产值4350多万元;“稻—菜—葱”四季轮作,孕育灵山半城蔬菜,香葱年产值超2000万元。古村以“历史红、荔枝红、政策红、日子红、民心红”特色,每年迎来逾800批、15万人次参观研学。

  “家门口就是花园,老人食堂管三餐,饭后散散步、唱唱歌,日子舒心着哩!”村民邓佩存的话语洋溢着满足。

  向北50公里,平陆运河工程建设正酣。待运河织就山海经纬,萍塘的百年古荔将见证产业集群沿河崛起,红色文化随波远扬吸引四海宾朋,上下游协同发展结出硕果……





来源:中国广西政府网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PP客户端|手机版|免责声明|公司简介|公安备案:45072102000519|灵山家园网 ( 桂ICP备19000664号|45072102000519 )

GMT+8, 2025-8-14 08:37 , Processed in 0.08715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