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峰山风景区位于灵山县城之内,是自治区风景名胜区,国家三A级景区。六峰山经海拔182米,由于四周地势平坦,故有拔地摩空之势。古称石六山,得"半巫山"之称。整座石山由龙头、凤尾、鹤立、龟背、保障、冲霄六个峰组成,诸峰峻急,仪态万千。有石关、牌坊、庙宇、石刻、碑林等古迹多处,大小岩洞64个。
六峰山
灵山县名来历与六峰山的关系。灵山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灵山人”就在这块土地上栖息劳作,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灵山设县,初名南宾;唐贞元十年(794年),因县治有西灵山(今称六峰山),而易名灵山县,沿用至今。今六峰山山上有石碑为证。
-
六峰山
六峰山风景名胜区大门口上的“六峰山”三个大字是20世纪中国杰出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黎雄才题写,黎雄才早年拜高剑父为师,素有岭南画派“四君子”之一的美誉。他擅长巨幅山水,画作气势浑厚,被誉为“黎家山水”,2011年他的一幅《黄山奇景蓬莱三岛》,成交价630余万元,平均每平方尺价格达到80万元。
六峰山内的孙中山铜像是灵山籍雕塑大师曹崇恩赠送家乡的作品。曹崇恩作品多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纪念地收藏。瑞士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了《顾拜旦》及《萨马兰奇》作品。台湾国父纪念馆收藏了反映孙中山少年的《根》铜像。《听潮》及《珠还》两尊铜像,分别收藏在香港新华分社及香港特区政府.
“灵山最长的桥”,很多人说在六峰山里有一座灵山最长的拱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站在桥头望不到另一边的桥尾。当然这是工程师在设计此桥之时用的一个小小技巧问题。不过从侧面看此桥是一目了然的。
上六峰山有三个山门,这是上六峰山的第一个山门,又称古坊,这座古坊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没有倒塌,毁坏过。两边的对联是“灵岩脉出通三海、初地攀登上六峰”。上面四个字是“灵岩初地”,又有人说是“灵岩福地”,朋友们你说是“初”字还是“褔”字呢?
大家再看这座红色的“六峰宝山”门,这是上六峰山的“二道山门”,这是康基田修建的,后来损坏,现在看到这现状是灵山县令张考书重修的。康基田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乾隆年间的江南河道总督、廉州知府,后升迁广东布政使。传说当时康基田到灵山巡察,游登六峰山,题名“六峰宝山”。
这是六峰山的石关,又叫“苍玉峡”也有人说这是六峰山的第三道山门,在以前,除通过石关上山外,周围并没有其它路可以上山,所以称为石关,在石关的石壁上有“半巫山”三字,这三个字是曾做过明朝监察御史的胡松题刻的。
这是六峰山的鲤鱼过龙门,整个龙门是从悬崖上横伸而出的一个天然石拱门。明朝徐牧园的诗云:“西灵山最灵,扦天耸崤石,峰峰如削成,扳腾绿石磴,峋岩一径窄。”就是形容石阶中途必经的鲤鱼过龙门奇观。传说中鲤鱼化成龙,须能从这里跳过去才能成龙,后来不少学子高考前也到这里走一趟,以求个好兆头。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六峰山汇集佛道两家,故信徒常来,香火常旺,正对我们面前就是北帝庙,建于明朝正德五年(1506年),当时有个叫陈柏山的人最早发现的这块“灵石”就请石匠依石造型,后来才盖了这座庙。这就是北帝神像,这座神像是与六峰山的整个山体连成一体的天然石块雕成。
北帝庙里有两块石刻。两块石刻都是民国时期待奉北帝庙的觉明道士写的。上面这一幅记载了抗战时期,1940年日本鬼子侵略灵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暴行。下面这一幅石刻“北帝庙祷雨显应记”则是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灵山大旱,群众拜求降雨一事。大家可以细看,有兴趣的话将石刻的内容翻录出来。
进入北帝庙首先看到的是这座龟蛇石,白的是蛇,红的是龟,天然浑成一体,这是六峰山上典型的花石精品。现在很多游客来到这儿都喜欢换点硬币扔龟蛇的头,他们认为扔中龟的头,得寿,扔中蛇的头,得福,扔中龟背上的小龟的头,福寿兼得。下次到六峰山一定要小试一下噢!
这里是二炮台,又是宝幛峰的峰顶,这里的炮台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军将领宋枢在六峰山上设置一、二、三炮台,架炮轰击进攻灵山县城的南方起义部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二十六集团军蔡廷锴将军也在此重筑炮台屯兵驻守,抗击侵灵日军。在这里可以放慢脚步,欣赏县城的美景。
六峰山也是一座文化山,在山上有许多的摩崖石刻,内容丰富多样,有“六鳌出海”、“人寰胜地”、“西灵名山记”碑以及三海岩岩壁上保留有历代墨客骚人和文武官员崖刻138幅,其中抗金名将岳飞的儿子岳霖题的《过灵山述怀》序言部分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些石刻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