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差不多生生 于 2016-2-16 11:09 编辑
灵山县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烟墩镇的烟墩大鼓,就是当地最具地方特色的一个民俗文化。从明清至今,当地村民传承沿袭着春节期间“擂鼓迎春”的习俗。而当地的民间更有烟墩大鼓已经流传过千年的说法。
烟墩大鼓从何而来,当代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做着不懈的研究,在灵山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已经被考证的历史证明,灵山县马鞍山在两万年前已经有了人类居住活动,而博物馆里摆放着规格大小不一的铜鼓,有北流型的,有灵山型的,当地学者一直在考证铜鼓和烟墩大鼓之间的关系。
当地群众说,因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条件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最早出现的大鼓,应该是用来驱赶野兽的。 烟墩镇石堆村大鼓师劳传永回忆往昔,他以前听父亲说,从前的灵山,以前有老虎的,挑水也好,晚上黑一点也好,要打大鼓,放炮。比如说你要去哪里,要打大鼓再去,老虎就吓跑了嘛。
时易世变,烟墩大鼓又成为战场上的工具。“烟墩”这个地名,本身就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长久的争论,烟墩和大鼓的结缘,更是留下了美丽的传说。“烟霞烽火越千年,墩台往事谁知晓?大地滚雷天上降,鼓乐曲曲诉衷肠。”相传,烟墩大鼓与地处烟墩中心的烽火台有着天然的联系。灵山县民族局卢局长在烽火台旧址说起了这个神秘的故事。
在灵山县民族局卢家辉的回忆里,烽火台和烟墩大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因为烽火台是烟墩最中心的地方,所以以前听老一辈人说,这个烽火台四面都放有一面大鼓,有战事啊,有什么事的时候,就击鼓来传递信息。
烟墩地处两广交界南越与西瓯、骆越人之间的分水岭,省与省之间仅隔一条小山脉,所以明末时在烟墩圩岭顶上设了一个燃放狼烟报警的烽火墩台,有了战事或者重大事件时,村与村之间用鼓声和狼烟互相联络。
邓塘是烟墩镇的壮族民族村,伴随着烟墩大鼓的发展,也成就了当地民族团结、世代友好的佳话。
灵山县民族局卢家辉亲切、热情地介绍起邓塘民族村,在钦江的源头,后背山便是邕江的源头,以前是广东、广西的分水岭。据考证呀,烟墩大鼓的源头就在这里开始的,也是藏族和汉族,藏汉之间的交融交汇交流的地方。
擂鼓成为了一种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烟墩民俗,鼓对于这里的人们有着特殊的意义。灵山县内的许多村镇都还保留着古老的大鼓。石堆、六凤、长麓三个村的群众,更是觉得自己村里面的那面大鼓就是现存最老的大鼓。 说起烟墩大鼓,烟墩镇长麓村大鼓师黄增兵满怀激动,这面鼓是烟墩长麓村最有历史的大鼓,敲起来的时候,横县南乡镇那边的人都听得到。这个鼓就是烟墩长麓村的最有历史最老的第一大鼓。长麓村的群众都说,这就是烟墩的(时候)第一大鼓。
烟墩镇石堆村大鼓师劳传永,在介绍最古老的一面大鼓时,感慨万千,这个鼓最老了,讲个老实话,一个大大的木头挖出来的,不是人家嵌起来的,全部是一块木头做的,到现在呢,可能都有一百八十,还是一百六十年了。 烟墩镇邓塘村大鼓师黄华标也声称,鼓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这个是元朝时代的最老的,我们烟墩镇的最老的就是这个,邓塘村以前,就说传下来的最老的就是这个了。 哪面鼓最古老,大家一直有争论,但是大鼓悠久的历史是谁都不否认的。到了当代,每逢丰收时刻、春节等各种喜庆日子,就成了大家必须敲响大鼓的时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这喜闻乐见的鼓声、鼓韵中,寄托着他们平安,祈福,助兴的情怀。
烟墩镇龙塘村大鼓师吴棋柏很是自豪,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打大鼓了,差不多是四十年了。打大鼓,一直陪伴着他成长,一路走过来,给他的身体健康啊,精神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龙塘村的大鼓师吴棋柏告诉我们,他们这里人人都会打鼓。小孩从小就开始打鼓,不需要专门传授,口耳相传,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全镇的人都出来打大鼓,一个村一个村的轮流打,大鼓文化不会流失。而文化部门现在更是在不断挖掘大鼓的内涵,把大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向国家层面推进。
灵山文化馆馆长卢生计划,为了做好烟墩大鼓的保护工作,他们申报设立了烟墩大鼓传承基地,利用基地来开展各类活动,来做好烟墩大鼓的传承和发展。他们创作了舞蹈“烟墩鼓舞”等作品来宣传烟墩大鼓这个民间艺术。
目前,烟墩大鼓正在从广西省(区)级非遗名录向国家级非遗名录申报,通过整理鼓谱,创作文艺作品,不断拓展大鼓的文化内涵。
转: 钦州930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