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岩位于灵山中学校园内,是灵山古“八景”之一。三海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治平二年(1065年),广西铃辖兼钦州知州陶弼来灵山寻幽探胜,取上古沧海“三变”的意义给其名为三海岩。
早就听说岩内冬暖夏凉,还有不少滴水的岩洞,前两天趁成人高考去灵中取材的时候,也前往了慕名已久的三海岩!
嗯……怎么讲呢,大概是我听说的传闻多了,脑海中对已经三海岩打了标签,觉得它一个是一个风景靓丽、宏观的地方,去到的时候有点失望吧。
这是洞口,一座岩山,上面爬满了藤蔓,长着好几种不知名的树,树根盘曲。左边有一个小凉亭,走近一看,石碑上刻着“三海岩”。这就是它的整个外观。
和我想象中样子是差的比较远了。不过这好歹也是我们灵山的“粤西胜景”,怎么可以嫌弃呢?于是我调整好心情,带着对洞内的好奇和期待继续前行。 一进入里面,岩洞的整个气势就出来了,宽、扁、空,就像一个没有馅、被挤压的包子,清凉空荡,有些幽深诡异。
环看了一圈,发现右边的墙壁上布满了一幅幅的石刻,这些石刻有诗、赋、纪事、题字、题名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山川风物,反映了北宋以来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精神生活,不少作品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些作品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楷、行、草、隶、篆等字体书刻,有较高的书法艺术。
所以……大部分我是看不懂的。
继续向前走,发现前面有亮光,看到了一道长梯。
走过去会听到“吱吱吱吱”的声响,令人情不自禁的抬头向上看,才发现那声音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实在是太黑了,看不清有多高,越到上面越是窄,发出声音的估计是蝙蝠一类的东西。这个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们会不会听我们的动静而飞出来,忐忑了两分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便继续上前了。
等爬上了顶点,踏出门外一瞧,是另外一个小惊喜,一扇带着英式田园复古的拱门,看样子是连接着岩石,起到支撑的作用。
研究过这扇门,还跟它合了个影,一次三海岩之旅就结束啦。
嘛,虽然景点和自己想象的有些出入,不过还算是体验了一把不错的岩洞之旅吧。也希望灵山像这种有一定历史的景观,能够被好好的保存、珍惜,能够被世人去了解和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