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芦古村文化内涵丰富、品调健康、藏有文天祥手迹等大量的文物珍品,见证着历史的辉煌。而保存的305副明清时期创作的传世楹联,有着珍贵的人文历史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楹联是大芦人的魂。楹联内容不变,每年翻新,子子孙孙都要诵读,数百年一直沿袭到今天。
这就是祖籍联的大门对“武阳世泽”首先自报家门,说明了大芦古村劳氏的祖籍是山东省武阳。“江左家风”因为古时候人称江左为江东——说的是宋朝时期金兵入侵中原,劳氏祖宗从山东迁到了长江的左边。(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东流,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右江。)
大家再看这副楹联“大家露湛,芦舍云连”这是一首藏头联,两联头一字合起来就是大芦。楹联的意思,“大家露湛”大家族崭露头面,“芦舍云连”说明大芦古村屋舍很多,像白云一样一片连着一片,也寓意大芦古村人财两旺。
“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是一副关于持家守业的好楹联,也可以看出先人对读书和农耕一样重视。
这副楹联“知稼穑之艰难克勤克俭,守高曾之规矩不愆不忘”。这副楹联旨在教育劳氏子孙要勤俭持家,不忘祖训。
“贡元”匾是乾隆年间颁发的,已经经过修复了。“贡元”是对贡生的尊称。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相当今天的大学保送生)。以前,这里的贡生是参加广东省试的(灵山县在1965年前是隶属广东省管辖的)。
这里有一副好楹联“绿水青山依旧色,黄童白叟拜新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劳氏祖先很重视绿化了。
大家请看下图这副楹联“勤与俭治家上策,和而忍处事良规”。是说一个人勤但不俭的话不能够治家,俭不勤也没有来源;和睦相处,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处事的好楹联,和今天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样的。
“惜食惜衣不但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教育人们要节俭修身,自立自强。
头厅有一副楹联“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这是祖训,这里的“纲常”就是指“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上联的意思是:教育我们兄弟要和睦相处。这里有一个典故,相传劳氏第九代中有凌兄弟分居天井两边,天井中有一棵经书,当兄弟俩和睦相处时,荆树开的花又多又鲜艳,而当哥俩闹矛盾时荆树就不开花并落下树叶,就像为他们感到难过落泪;下联的意思是:教育子孙后代要多读书。书田无税,寓指读书时不用交税的,子孙耕指是多多勤奋努力读书。
“东壁列图书任从教子教孙善教家齐终有庆,园庭攻翰墨当勉成仁成义明成身立自流芳”说明主人藏书众多,还善于教育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这副楹联是嘉庆皇帝的御师冯敏昌创作并亲笔书赠给劳自荣的。劳自荣59岁任修职佐郎(辅助编纂、撰写史书的文官)时,与老乡冯敏昌在京城相会认识,并结成忘年之交。于是冯敏昌便书写此联赠予劳自荣。
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时,劳氏有一子弟考取全省(两广)贡元第一名,于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学政就联名题赠了这块“拔元”匾。而且,你们看,这两边门贴的楹联是“文章报国,孝悌传家”,就是要教育后人好好学习以报答国家,要孝敬父母兄长,发扬祖辈良好家风。
大门楹联“东来紫气,园茁兰芽”也是藏头楹联,寓指东园别墅。
大芦古村现保存有305副古对联,对联内容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之特点,1999年经过广西民间协会评审,被广西楹联学会和广西民间艺术协会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
现在给大家介绍的只是这其中的一小部分,想要了解更多大芦古村的历史,需要大家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和探索。
走出古宅大门,身边是青瓦泥墙,屋旁也有竹篱菜畦,门前狗猫追随、鸡鸣鸭叫,不时还可见三三两两的村妇坐在门边制作手工艺品,担桶的或荷锄的农夫穿行在塘基上,顽皮的儿童嬉闹在屋前的空坪。从封建庄园到眼前的民族风情旅游村,历史一下跨越了数百年,真令人有疑幻疑真、恍然不知何世的感觉。淡朴温润的大芦村,一个真正的乡村,古老的中国乡村!
让我们相约大芦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