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岭南十三叔 于 2018-8-20 10:43 编辑
我们看到的是网络上面对灵山的介绍,我从小在灵山长大,不同时期看灵山县有不同的看法。灵山是广西人口第三大县,但人口最密集在自佛子至陆屋的大盆地里,灵山历史上的大地主(三大塘)也集中在这一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正待我们深入去挖掘,但是本文不着重讲那些网上有的如灵山县大芦村,苏村,龙武大塘等,重复炒那些也没什么意义,我想浅谈下灵山族群的迁徙。
灵山人口接近170万,要说清说全灵山族群的迁徙是比较困难,我们可以挑其中的两类族群来窥探其真相。就灵山劳氏和客家李氏两个族群探知“广府”族群及“客家”族群在灵山落户发展的历程,这也是很多家族的缩影...... 凡是灵山大宗族,必然是人口大迁徙时期来灵山的,如宋末,明朝等,现在大部分族谱始祖(家族人口超过3万的族群)上都在这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恰逢中原战乱祸及周边。灵山劳氏据称原籍山东,自汉代入中原,南北朝时期,下居松江,后宦游齐、鲁、荆、豫、浙、闽、赣、川、粤等地,南宋末由广东入灵山(当时灵山还属于广东管),权县公(俗称九公祖)虽生9子,但由于战乱和卫生环境等外部因素,劳氏在明朝中期以前人口并没有增长多少,到了第八代子孙不过百人,明朝中期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好,劳氏人口急剧增长,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逐步放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重新进入人口快速增长期。这样的规律不仅仅是劳氏一族,而是大部分宗族的缩影,我们都是跟着国家大环境走的,国家的兴衰也会影响家族的兴衰。 灵山县在1965年以前归广东省管辖,明、清年间,灵山李氏是从广东廉州府迁移来的为多,清未后迁入不在本文之列。迁入灵山的李氏清一色是李火德裔孙,按世系和迁入时间前后之分有十多支,说当地土话的人又称客家人为 “新民佬”、 称客家人说的话叫“新民话”,关于新民话来源有一种更可信的说法,相对于壮族和粤族人,客家人是新移民,所以当地人称客家语为新民话。灵山客家人一直遵循“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在灵山县旧州镇,绝大部分地区讲客家话,客家人占九成以上:灵山县陆屋镇企石、教坪、南湖等村委均说客家话,客家人约占陆屋镇的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灵山李氏分布在陆屋、旧州、沙坪、太平等乡镇。从火德公世系时序和“新民话”含义而言,迁移年代不会很久远,应该是明朝中、未期。(引自网络)据笔者了解,灵山李氏的客家话人数正在减少,那隆,平南等地李氏已经不再讲客家话。 终上所述,灵山地区是由各个家族组成,民俗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去探究其发展时,并不只是宗族比较,互判长短的短浅目光,而是对于灵山来说我们很多都是“外来人口”,没准在迁徙来的灵山的路上,我们的祖先还有可能曾擦肩而过或并肩前行,这么大的灵山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建设,这一切都要我们团结在党的周围,跟着社会大趋势走。 而我只想多点挖掘祖先留下的足迹,继往开来,不断前行,随着城镇化加速,新的大迁徙正在到来,或许某一天“异乡”变故乡,故乡变异乡,故珍惜我们眼前的一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