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5504|回复: 17

灵山劳氏我族千年家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 11: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野村夫_BXMK 于 2020-8-5 17:53 编辑

灵山劳氏我族千年家谱

导读:
一、劳姓溯源
二、我族先祖与山东白马县的渊源  
三、劳氏南迁一脉的历史
四、灵山劳氏始祖的来历
五、始祖后裔族属世次宗系
六、十六世立嗣沙井村
七、后记

灵山劳氏我族的历史渊源
一、劳姓溯源
    远古时我族无姓,生活在东海半岛上,依山临海而居世代繁衍,属东夷部落,周朝分封此地为莒国(今山东省半岛的胶州、青岛、即墨、潍坊、烟台、威海等地区),我族的先祖就居住生活在莒国的境内(今山东省即墨县崂山地区)。
相传,周朝时我族的先祖,世代为莒国的朝臣“大谏”(出谋划策的官职,史称“言官”,相当于秦朝的“谏议大夫”)。
春秋时期莒国经常同地处莒国北方的齐国、鲁国之间发生相互攻伐战争,莒国的国土不断被齐鲁侵占,到战国时期的时候,莒国被压缩到(今山东莒县、莒南县、费县、蒙阴等地区)。公元前431年,莒国被南方的楚国所灭,亡国的莒国人纷纷逃亡到莒国的东边邻国卫国的曹邑等地区(今河南滑县地区),逃亡到卫国曹邑的我族先祖,因为是莒国的官宦世家,卫国便将其作为世族看待,赐予族氏,《卫国史·世家》有载:“昔莒谏,亡投卫,献益言,入世家,诰劳氏之”。其意思是:昔日是莒国谏官出身的家族,国灭时逃亡投奔到卫国,常对卫国提出有益的献言,卫国将其列入世族看待,因献益言有功绩,准许(或册封)其族称之为“劳”的氏族。(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阶段,当时社会尚有世族和庶族之分,世族为贵族,有姓或有氏,而庶族则无姓氏)。
   《史记》中的解释说: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期等曰伐,积月曰阅。(释文: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绩的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我族先祖便是以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之一的献益言有功绩,而获卫国准许称为“劳”的氏族。“劳”成为先祖献言有功的氏族标志,获准称谓“劳氏族”,是源出有据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郡县,赐姓子民入籍,我族先祖便是以“劳氏”族氏的“劳”为姓而姓劳。(至今尚保持姓和氏的连同称姓氏的习惯)。秦灭后汉朝继大统承天下,劳氏族籍入汉朝成汉民(汉族)。

二、我族先祖与山东白马县的渊源
    古人所说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个地理名词,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约包括现今的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区,唐代将此地区称为河南道,宋代将现今的山东省称为京东路,直到元朝才有山东行省政区域名称出现,明朝置山东布政司,清朝称山东省,省名山东沿用至今,可见古代的山东并不等于今天的山东省。
秦代在太行山以东(简称山东)的曹邑地区(今河南安阳市滑县地区)置东郡,废曹邑置白马县,此后历朝都有白马县的建制存在,直到洪武3年(1370年)废白马县入滑州,洪武7年(1374年),降滑州为滑县,(滑县今属河南省安阳市)。可见战国时的曹邑,就是秦时的古山东东郡白马县,古山东的白马县,就是明代的河南滑县,也就说古代山东白马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白马县从秦朝置县至洪武3年被废,白马县有1500多年的历史。
要弄清灵山劳氏始祖从何处来到灵山开基业,就得从古山东白马县劳氏南迁一脉的历史说起。

三、劳氏南迁一脉的历史
    我族先祖自莒国消亡后,传入卫国曹邑(秦代时的山东东郡白马县,今河南省的安阳市滑县),在当地历经战国、秦汉时代的发展繁衍,到三国、西晋时期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劳氏族人劳彦远做了魏国著名僚官“尚书郎”,东汉时期劳氏族人劳丙起义造反,成为义军的领袖,西晋时期劳氏族人劳霸做了晋朝的“三公郎”。此时劳氏族在当地历经700多年的发展繁衍,分支不断向周边的地区迁移扩展。武阳(今河北省的大名县,距河南的古白马县今滑县仅有约90公里的路程)成为劳氏的郡望,《武阳志》有关劳氏的记载:古自莱夷,源出莒地,传入卫曹,历经汉晋,望出武阳。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随着西晋王朝的覆灭,此时北方战乱不已,晋朝王室退至江南的金陵,大批的北方流民也向江南流徙,形成了南迁的狂潮,史称“衣冠南渡”。居住在白马县的劳氏我族先祖一脉也随流民潮向江南迁徙,历经辗展,东晋时期我族先祖一脉迁徙到了江南宿豫郡的地方(今江苏宿迁地区),在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乱持续不断,战乱中劳氏南迁一脉的分支继续不断南移,到隋朝我族先祖的一支迁徙到了江南越州会稽县地区定居(今浙江绍兴市地区,当时的会稽县与山阴县毗邻,以州城的城河为界,现今同为绍兴市)。我族祖先的这支在当地历经隋唐北宋时期500多年的发展繁衍,不断向周边地区分支迁移扩展,枝繁叶茂。当地的劳氏族人劳夷做了唐朝的当朝贤士名臣,劳因做了宋朝的京东转运使。松阳(今浙江丽水市松阳县)成为江南劳氏的郡望(后人称为松江堂)。据会稽地方《劳氏族谱》序记载:“祖自东鲁,族继武阳,嗣出吴越,会稽山阴一脉承”。这就道出了劳氏南迁一脉的历程。
    北宋皇祐年间,南蛮人侬智高在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地区)兴兵叛乱,叛乱波及北宋的广南西路(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广南东路(今广东省)的南部地区。皇祐4年(1052年)侬智高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建立“大南国”称帝,随后派兵顺邕州江而下攻打广州(今广东省的广州市),消息传至北宋朝廷,朝野震惊,宋神宗赵顼命潭州知州余靖为广西西路安抚使领荆湖潭州等处兵马,命孙沔(越州会稽人,官至枢密院副使)为江南西路安抚使,领浙赣各州兵马及宣徽南院使狄青统领的各路兵马到广南西路的宾州(今广西宾阳县)集结。皇祐5年(1053年),狄青、余靖、孙沔的3路兵马到达宾州会兵,同侬智高的叛军作战。
     在浙江越州入伍为兵的劳氏青壮年人,就在这时(1053年)随孙沔所领的兵马队伍到了广西参战。以上的此段历史、史书及《钦州志》及南宁市《军事志》均有记载。

四、灵山劳氏始祖的来历
    至和元年(1054)狄青、孙沔得胜回朝,大部的官兵队伍留下,归余靖统领,余靖坐镇邕州城,按朝廷的旨意,分派官兵到平叛的各地方驻守戍边(随后朝廷允许留驻的官兵带家属随军称之“老营”,在广西安家落户永驻南疆),另派属下黄汾沿水路,黄献圭,石鉴从陆路往特磨州继续追击侬智高的残余,同时指派都头劳氏(宋代兵制,50人为一队,二队为一都,都官称都头或军使)领都兵沿邕江水路往横州方向的钦州征筹军饷钱粮《名臣余靖传》中有此记载。估计都头劳氏所领的本都兵中也有都头的同族的劳氏兄弟,至于有多少个劳氏兄弟无考。
    据考这队都兵在(今灵山沙坪渡口)上岸,行进到(今旧州镇)附近驻扎,向钦州各地催收军饷钱粮发回邕州。
此时余靖的属下攻下特磨州,俘虏了侬智高的亲属,押解宋朝京师,侬智高也在大理所杀,南方平息,北方战起,辽兵南下和宋朝交战正急,无暇南顾,余靖被调到广州做知州,邕州的知州换成了肖注,留驻中的部分官兵,也调往北方。
在钦州灵山征收钱粮的,都头劳氏所领的都兵和上级失去联系,久候无所属,便就地安家落户。(都兵中有劳氏的兄弟及其他姓氏的人)
    据考证:这些劳氏人,就是灵山劳氏一脉的始祖公(因余靖传中只记载有都头劳氏而无名字,故只能称作始祖公)。始祖公大约是至和2年—3年(公元1055年—1056年)安家落户在旧州镇“古劳圩”这个地方的(当时没有这个地名)。始祖公就在此地垦荒兼做买卖谋生,后来此地渐渐变成了圩市,因此地是劳氏兄弟最早定居而发展成圩,后人便称此地为“古劳圩”(即古时劳氏居住的圩),成为了地名,这个地名是灵山劳氏始祖在此地定居的历史见证。
    明朝钦州的知州林希元编篡的《钦州志》圩埠卷中有灵山县 “古劳圩”的记载,是灵山明朝以前最早的圩埠之一,也是明朝灵山十二条圩之一,林希元对“古劳圩”的记载为灵山劳氏始祖最早定居此地提供了佐证,遗址在现今旧州镇双金村和六局村之间,现名叫旧圩村(即古时劳氏居住的旧圩)。
    熙宁8年(1075年)大越国分水陆二路进攻宋朝州、郡,水路从永安(今越南芒街)攻占钦、廉2州。钦州知州陈永龄战死,廉州知州出逃,越兵一路烧杀抢掠,水、陆两军会合攻破邕州城杀死苏缄。
    越兵攻占钦州时,古劳圩劳氏始祖公闻讯领着家人族兄,向灵山县城方向迁徙,避难于县城附近的地方。
    熙宁9年(1076年)宋朝命郭逵为南安道招讨使领荆湖之兵反击,收复邕、钦、廉等州,打到富良江(今越南河内的红河)越国战败,国王李乾德写了投降书,取消国号,受封交趾郡王,郭逵派使到钦、廉整顿州、县、里、甲等吏治、民治,使者知道劳氏始祖公是南征侬智高时的都头,任为灵山山心铺的指挥使(宋朝徭役法规定,男丁16岁至50岁登记为厢兵,厢兵轮流服役防守当地,每30人登记为1甲,管甲的称节级,管10甲的称指挥使,“铺”是行政区域单位,指挥使负责管理厢兵,组织训练当地防守及治安等事务,兼传递军情及州、县公文、催输税粮、科差、督促徭役,战时组织壮丁入伍镇兵作战),上任后定居灵山山心铺附近(今檀圩村心的上村)。
    始祖公自至和元年(1054年)传入灵山县,定居古劳圩后发展繁衍至今(公元2000年)946年,至成灵山县最大的劳氏族群,族辉煌煌,人才辈出,宗支繁荣昌盛,世代相承。我支族属世次相传。

五、始祖公后裔族祖世次宗系
始祖公
   浙江越州会稽人(今绍兴市),北宋皇祐5年(1053年)随军到广南西路邕州参战,至和元年(1054年)传入灵山县,至和3年(1056年)定居钦州灵山县古劳圩,熙宁9年(1076年)迁居灵山山心铺(今檀圩村心上村范围)任铺厢兵指挥使。
二世轩祖(有口碑相传其讳劳轩)
    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生于古劳圩,熙宁年间随家迁居山心铺。
三世利祖(有口碑相传其讳劳利举)
    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生于山心铺,生活于北宋元丰年间至南宋孝宗绍兴年间。
四世宜祖(有口碑相传其讳劳宜兴)
    宋徽宗崇宁(1102—1106)年间生于山心铺,生活于崇宁年间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
五世权祖(讳劳权县)
    北宋钦宗靖康丁末年即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8月19日生于山心铺,卒于宋宁宗嘉定3年(1210年),(享年83岁),葬于宋度宗咸淳丙寅年(1266年)立碑祀记,是灵山劳氏有陵墓有碑记最早的先祖公,是灵山劳氏公认的正宗始祖,现存的灵山劳氏族谱也都是从五世权祖作为始祖而修。
    现存权县公的陵墓于乾隆23年(1759年)重修距离初立时(1266年)已有480多年了(重修时旧碑已不存在),对权县之后缺失记载的历代先祖时隔久远无从考究了,据专家考证,现存的碑是重修时新立的,碑文是这样记载:
始祖公生于宋靖康丁末年八月十九日丑时,葬于咸淳丙寅年,九子皆昌,族内劳姓因其本支即各郡亦始分出焉,因名九公坟,为子孙祭坟,故集捐修以垂不朽,山家坐辰向戌兼乙辛,显祖讳权县劳老太公墓。
祀男:
荣祖、继祖、承祖、振祖、仲祖、
兴祖、绍祖、光祖、昌祖,众重孙  立
乾隆二十三年戍时寅十一月十九壬寅日重修。(碑文原是竖式书写的)
    碑文内容解读:“始祖公生于1127年8月19日丑时,葬于1266年,繁荣昌盛的劳姓氏族都是权县公九子(九代子孙)所繁衍,劳姓各支亦是从这分支各地的,因权县公是九子(九代子孙)各支系的共祖,所以叫九公坟,为子孙祭坟,于1759年11月19日全族捐资重修”。
    乾隆二十三年重修时,是480多年后的后世子孙为权县公重立的碑,但对权县公之后的世次缺失记载仅有口传,在明初后有明确的宗族世次记载的情况下。重修碑文者依据权县公出生的时间1127年起至明初(1368年)止,发现有241年缺失记载的时间,按常规25—30年为一代计,权县公之后应有九代世次缺失记载,故编排了:荣、继、承、振、仲、兴、绍、光、昌九代班辈世次,取繁荣昌盛,继承祖业,振兴光大本族之意。落款祀男称祖众重孙,以九子形式落款碑上。近代有的修谱者望文生义,认为碑文落款是权县公后裔“祖”字辈的九个儿子。
    若将碑上的落款视为权县公九个儿子的话,那么权县公之后至明初这段241年时间内的世次就无法考究,只能乱编了。若将碑上的落款视为九代世次班辈,就有合理的可考:
    笔者依据碑文所记载的:荣、继、承、振、仲、兴、绍、光、昌九代世次辈份,可考接续出下列的先祖世次:
六世荣祖
    南宋孝宗绍兴年间(1131—1162),生于山心铺大约生活于绍兴至宋理宗绍定年间。
七世继祖
   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生于山心铺,生活于淳熙年间至宋理宗淳祐年间。
八世承祖
    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生于山心铺,生活于嘉定至元朝至元年间。
九世振祖
    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生于山心铺,生活于淳祐至元朝廷祐年间。
十世仲祖
    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生于山心铺,到宋祥兴3年(1279)南宋灭亡,元朝建都燕京(今北京)统一中国,实行新的户籍和土地制度,移民屯垦土地。元大德年间(1297—1307)山心铺劳权县家族第六代中的一脉仲祖被迁移到路司铺大浪西涌洞庙竹根(今那隆路司铺枫木村)定居。《灵山古村考》中说:“枫木古村为灵山古村之一,是从大浪西涌洞村发展而来,始建于元初,相传初居者山心劳氏人也,至今古村遗迹尚存……”古村考为这一脉迁居枫木村提供了佐证。仲祖生活于宋咸淳年间至元朝至元年间。
十一世兴祖
    元成祖大德年间(1297—1307),生于山心铺,大德末年随家迁居路司铺庙竹根,生活于大德年间至元朝至正年间。
十二世绍祖
    元文宗至顺年间(1330—1333),生于路司铺庙竹根,生活于天历年间至明朝永乐初年期间。
十三世光祖
    元朝惠宗至正年间(1341—1370),(权县公九代孙),生于路司铺庙竹根,生活于至正年间至明朝宣德年间。
十四世昌祖
    明朝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权县公十代孙),生于路司铺庙竹根,生活于洪武至天顺年间。
(说明:从二世至十四世之间的各分支宗系及迁移,笔者无考,故,笔者视为本支直系)
十五世日周公(讳劳日周
    口传,广儒公的父亲叫日周公,据考,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生于劳岳都枫木村(明朝初期将铺的行政区域称谓改为都的建制,路司铺归入劳岳都的行政区域,庙竹根也历经变迁为枫木村)。他是灵山劳氏始祖的十五代孙,是权县公的十一代孙。
    元惠宗至正26年(1368)元朝灭亡,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称帝,建立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农业、恢复人口,颁诏于天下:计民授田、奖励垦荒,战乱中被抛荒的土地,或无主的荒地,准许谁垦归谁,并规定洪武26年以后在岭坡栽种的果树税赋全免,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农民开垦多占有土地的积极性,明朝后来的多任皇帝继续推行朱元璋的土地政策,强令百姓迁村立户,屯垦土地,扩种纳粮、促民增口应丁。
    明英宗朱祁镇景泰年间(1450—1457),枫木村日周公一脉按诏令迁到下武乡劳岳都禄芦山下的地方授田开垦,择地临居,家眷留居枫木村,年老后落叶归根,返故居而卒。

六、十六世立嗣沙井村
沙井村始祖广儒公
    沙井始祖(讳劳广儒),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生于枫木村,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日周公一脉的广儒公举家迁居到下武安乡劳岳都的禄芦山下(今沙井村)的地方,来继承父辈的授田垦荒产业,在此建村立户,世代相传。据考证:沙井村始建于弘治年间,在胡芦岭脚下(今胡芦背)的地方,初居者广儒公家族。
十七世    沙井二世祖本深公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生于枫木村,弘治年间随父迁居沙井村,生活于成化嘉靖年间,后嗣二房,恩华公、恩佑公(后嗣文举公分支周屋塘)
十八世    沙井三世祖恩华公
    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生于沙井村老屋(贡员匾),生活于弘治至万历年间,后嗣文重公。
十九世    沙井四世祖文重公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生于沙井村老屋,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终时葬于三角山。后嗣,绍南公(号东荘)、绍时公(号东岭,分支旱塘村)。
二十世    沙井五世祖绍南公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后期,生于沙井村老屋,生活于嘉靖至崇祯年间,终时葬于曲屋岭,后嗣子珠公。
二十一世  沙井六世祖子珠公
    明朝万历年间中期(1573—1620),生于沙井老大门,生活于明万历至清朝康熙年间,终时葬于亭子岭,后嗣孔敬公。
二十二世  沙井七世祖孔敬公
    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生于沙井老大门,生活于天启至清朝康熙年间,终时葬于楠木岭,后嗣大能公。
二十三世  沙井八世祖大能公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生于沙井老大门,生活于顺治年间,终时葬于哨风岭,后嗣天式公,大能公乾隆年间迁居沙井上屋新大门。
二十四世  沙井九世祖天式公
    清朝康熙年间初期(1662—1722)生于沙井老大门,乾隆年间中期随父迁居上屋,后嗣二房:乔仁公、乔义公(分支桐油湖等村,在清朝嘉庆年间朝廷授封乔义公为“钦旌孝子”,褒扬他的孝道功德,名闻一方,是我宗族的高德)。天式公生活于康熙至乾隆年间,终时葬于黄塘。仁公、义公立祠“二美堂”祭祖。祠堂规模宏大(祠堂今为沙井小学所用),拥有公田租产,祠堂族属:桐油湖、详记、李子凸、垌中间、八月庙、上屋村、南枝村、西园、聚壁岭等支系,每年三月初三族属聚众祠堂内祭祖(俗称吃公家)纪念先祖功德。
二十五世  沙井十世祖乔仁公
    是我宗族兴盛的开创先祖,地方贤达,族望高德,康熙年间后期,生于沙井上屋,后嗣光达公。乔仁公生活于康熙至乾隆年间,终时葬于那沙。
嗣后各有各自的宗支族谱。

七、后  记
    劳氏远祖族源发祥于东海半岛,属莱夷部落,周朝分封地为莒国,族源传入莒国。
本谱依据史料,上溯至楚简王灭莒(公元前431年)时为劳氏族源的源头。自莒国消亡后祖族传入卫国曹邑后,入列世家而有“劳氏”族号,成为有“氏”的家族。
    秦朝时从“劳氏”家族称谓入籍为劳姓。此后氏.姓不分,仍通称劳氏。随后卫国的曹邑变成了秦朝的白马县,祖族世居白马县700多年后的西晋末年才有一支族系南迁,历经200多年的迁移辗展。到隋朝时期南迁劳氏中的一脉迁移到了浙江越州定居,这一脉世居越州的劳氏族群便是灵山劳氏的祖族,直至400多500年后的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又有越州劳氏族中的一脉,随越州人江南西路安抚使孙沔所带领的官兵,来到广南西路邕州同反叛的侬智高作战,此脉越州劳氏自至和元年(1054)从邕州传入钦州灵山,至和3年(1056年)定居灵山而成为灵山劳氏的始祖。
这段族史渊源横跨(公元前431—公元1056年)1400多年历史时空。
    灵山劳氏的始祖自1054年传入1056年定居灵山至今(公元2000年),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繁衍出30多代宗支世次(分支迁移到各地),成为灵山最大的族群。
    本谱又从1056年始祖公定居灵山起追溯至元末明初的(公元1400年前后),始祖公的第十四代孙昌祖,并同明朝初期以后,本支脉所修的《劳氏族谱》宗支世次记载相接续,就形成了完整的本支《灵山劳氏谱牒》族属世次宗支体系。
    但本谱所用资料,也不是确切的史实原本记载,有的是传说记载,有的是史实记载,但笔者所选用的资料,认为比较合理可信,也相对符合宗族发展的历史轨迹,总之是以文字记载及口传为编辑依据。
    由于族源,渊远流长、时代久远,难免有附会的成分,难已再现历史本来的真实面目,对谱中出现的谬论或错误,请有识之士加以批评斧正。
三十三代世孙:山野村夫整理编辑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发表于 2020-8-9 10: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时就是因为赵构的昏庸无能害名将岳飞冤死,现在想想崖山南宋赵氏朝廷被蒙古人赶下海里一点也不觉得可怜。就算赵姓是劳姓的祖宗又如何,很了不起吗。看一楼的族谱说劳姓是贵族,真是自大,劳姓对灵山有过什么特别贡献吗,劳姓贵族能为灵山带来高速吗能给灵山建铁路吗,有给灵山创办过一所中学高中吗。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0 2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3 20: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都七十多代了。。。。。。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4 08: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劳彦远竟然是宦官。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4 11: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家族谱是电子版的?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4 14:5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如红色 发表于 2020-8-3 20:00
我这都七十多代了。。。。。。

没有那么多代吧?什么姓氏啊?哪里的?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4 15:2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姓氏文化爱好者,觉得楼主客观中肯,赞!因为了解到的很多族谱,直接认定了老族谱,认定某些名人。。。等等。
族谱是明朝才开始兴起的,明以前,可信度太小了。作为灵山地典型姓氏劳氏,前段时间刚看了那隆樟木林的族谱,说是从大平圩迁来的。
对比一下,你们在权县公上面有分歧。权县公名字,出生日期一样。他们写的是元锡公八世祖权县,你的是“始祖公”五代权县。

另外,在基因公司目前收录的全国有18支系,灵山地没有收录,应该是没有人参与基因检测,这么典型的姓氏,可以考虑检测一下。较近的广东江门,化州,其中化州人口占当地的1%,大概在490年形成,就是1500年左右,不知道和灵山劳氏是否有关联。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4 21: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scorpiowu 发表于 2020-8-4 14:59
没有那么多代吧?什么姓氏啊?哪里的?

姓伍。。。。。。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5 06:28: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巧,我们姓也是老祖山东,后来化州,再后来灵山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5 13:28: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如红色 发表于 2020-8-4 21:14
姓伍。。。。。。

太平的?不会说错了吧?70*20=1400,算70代,算20岁一代,来灵山1400年了?唐初就来灵山了?那人口规模应该很大了啊。你们伍氏宗祠在那沙,听一朋友说1万左右后裔。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5 13:34: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门口?_FYEN 发表于 2020-8-5 06:28
真巧,我们姓也是老祖山东,后来化州,再后来灵山

我了解到的祖上是山东的,军户后代居多。居然跟着军队南下开阔疆土,驻扎留守当地繁衍生息。以前两广是人烟稀少,流放之地。等两广人多了,又变成是海南了。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5 14: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野村夫_BXMK 于 2020-8-5 15:15 编辑
scorpiowu 发表于 2020-8-4 15:23
作为姓氏文化爱好者,觉得楼主客观中肯,赞!因为了解到的很多族谱,直接认定了老族谱,认定某些名人。。。 ...

答复6楼有关劳元锡族的问题

    见诸现存最早的劳氏族谱是浙江山阴静民《劳氏族谱》,修于南宋乾道5年(1169年),修谱者是族谱的第八代劳可权、劳可衡兄弟,族谱记载其族始祖劳元锡生于后唐天成年间(927年—934年)。劳元锡族的第八代以前,主要居住在洛阳和开封地区。到第八代、第九代的劳成等人于绍兴初年(1131年)才迁徙到浙江山阴地区居住。南宋乾道5年(1169年)劳元锡家族修谱时,并没有分支迁徙灵山的记载。而劳权县早在劳元锡家族修谱前的(1127年)就出生在灵山县了。况且劳权县的祖先早在至和2年—3年(公元1055年—1056年),就定居灵山县了。说明劳元锡族与灵山劳权县族没有任何的族属关系。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9 08:57: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食时代 发表于 2020-08-04 08:40
劳彦远竟然是宦官。

我怎么听很多老人说是姓赵的后来才改成姓劳的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0 14:55: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野村夫_BXMK 发表于 2020-8-5 14:57
答复6楼有关劳元锡族的问题
    见诸现存最早的劳氏族谱是浙江山阴静民《劳氏族谱》,修于南宋乾道5年( ...

山阴就是现在的绍兴。

浙江绍兴劳氏家族



研究对象:O-MF20860劳氏家族
疑似Y单倍群:O-MF20860
研究机构:23魔方


简单的理解就是,绍兴一带存在一个显著的劳氏家族。
都是O-MF20860后代。因为没有古nba验证是谁,所以用这个代号替代。


因为你所整理的族谱和那隆樟木林的有分歧,有兴趣的一测便知。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0 14:56: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梦扰心 发表于 2020-8-9 08:57
我怎么听很多老人说是姓赵的后来才改成姓劳的

我同学也是这么说的。有次回复岭南十三叔,他说不是。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16 15:1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家谱历史很长,世代有序,族属有据,资料有出处,好家谱,点赞!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28 00: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网络睇过这样的一谱本现转帖如下,希望能抛砖引玉贴出不同读本
宋时宜兴公从福建迁至连州。举人登科,到灵山赴任儒学正堂。任满后并未回京述职复命,在县治南大塘𡏯十月十五庙路旁的沙凸暂住经商数年,后置檀圩练属上村建居落业,公生二子,长为劳泮,次为劳鸿字权现。后来宜兴公随长子劳泮去了湖南衡阳。
小编:
(1、  关于官职,有传说是知县, 宋代举人为乡试(也叫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也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应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只有进士“出身”者才能授予七品知县以上官职,无出身者皆授八品以下官职。故可能是县丞、县尉或学正,非知县也。
2、 关未回京述职 历史背景:靖康之难后,张邦昌建立伪楚,京城沦陷,帝都成炼狱,赵构走难,时局动荡狼烟四起兵灾连连人心不稳,绍兴和议后稍有安宁,随后隆兴北伐失败形势更加不稳、民心更加不安,外官回京有了更多的思考了。
宜兴公生二子,长劳泮(迁湖南衡阳),次劳鸿字权县。
权县公,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丁未年八月十九日丑时(1127)阳寿83岁,
原配麦氏生大、2358,五男一女。二妻黄氏生467三男。三妻祝氏生行9,一男一女。公生九男二女。
灵山权现公词对联:
原大门对联:宗传东鲁,词构南宾
原二厅仝柱对联:
祖派繁衍分居檀圩处武利鼎足九房共展敬宗睦族;
词根原会合系松江籍灵邑渊源一膊总为同气连枝。

权县公墓碑文

文.png
解读:始祖公生于1127年入月十九日丑时,葬于1266年,九个儿子皆兴旺昌盛,本劳姓宗族因其本支系即各房宗支衍系堂号亦开始分出来了,因为是九个房份的公家祖坟而叫九公坟,为子孙祭坟故集族捐修以永垂不朽。
民国以前拜公家山叫做吃公家,旧时富户人家生前设立堂号筑建祠堂留下田产给子孙后代用来拜山祭祀,亦有子孙后辈为祖先设立堂号筑建祠堂购置祀田的,亦有只有田产不设堂号的,所得租谷都用来拜山,每年到拜公家山之时,租谷丰富的公家任饮任吃包够包饱。
埤记:
权县公于大宋建炎丁未年8月19日丑时悬弧令诞,寿阳八十有三。卜葬于大塘𡏯村对面岭,土名九公塘之岭,即仙女岭作祖,火星落脉转开横屏,腰中出脉,似风吹罗带形跌断复起金星结穴,形似伏狮戏球形,葬个字穴,有峡护脉,穴旁边有鱼袋堆宝,穴前左沙收蓄内堂之气,石墩文笔锁水口,右边有角带沙长出收大塘局,三𨂾江石桥塞水口,卜葬于咸淳二年岁次丙寅。福地座巽向乾兼已亥分针。生九子,因名唤九公坟也。
张                                          
择地师:  先生同祭
小编注:建炎丁未(宋高宗年号1127年)咸淳二年岁次丙寅(宋度宗年号1266年)
           乾隆22年(1757年)
权县公原配麦氏夫人葬在檀圩七星突,七星伴月形,福地坐巽向乾。
        黄氏夫人祖婆七房绍祖迁葬合浦车板屋背,坐子向午。
        祝氏夫人祖婆葬在檀圩调鸟螺厣穴。
权县公生下九子房次:
振、仲、兴、荣、继、承、绍、光、昌。
即长房振祖,二房仲祖、三房兴祖、四房荣祖、五房继祖、六房承祖、七房绍祖、八光祖、九房昌祖。
各房开户上落纳粮冬数:
头冬长房,二冬四房,三冬七房,四冬二房,五冬五房,六冬八房,七冬三房,八冬六房,九冬九房。以上冬数是依据当时各房开户上落先后而排。不是兄弟次序,而是冬数次序。
权县祖配三妻生九子,个个皆昌。所有祭祀之田,土名九公塘一段,租谷四百箩,
权县公下十代世系:
  
九房
  
八房
七房
六房
五房
四房
三房
二房
长房
房分
  
代1 
祖昌
祖光
祖绍
祖承
祖继
祖荣
祖兴
祖仲
祖振
  
局壮应显
   劳
  
惠任仕官有
 劳
  
馀刚永
  
全宇便
  
富文武
  
贡后仁举
  
出发述庆
  
贵秀扁自英
     劳
  
广祥盛平增同
代2
  
盛微配
  
径后恒以燕
  
嵩功忠
  
先夫色恩
  
正星书
  
倩伸精献
  
清溪寿芳相
  
甡芬琼
  
明光学育能定
代3
  
允保历
  
琳琼邦念
  
寅政敏
  
美厚生
  
俭南直
  
和好宁
  
平宏略行
  
祥兰尚
     志
  
通作源道程
代4
  
轩干旦
  
广春敬列
  
居享初
  
徐隆利其
  
乳钦谦
  
斌思高
  
连远海国宽
  
镐镒榜
     仕
  
新求均宅
代5 
  
英茂南
  
吉良教
  
胜琼尉
  
君金居存
  
孔礼步惠
  
兆年德
  
平琼朝起
  
显升远羡
  
汉世明顺
代6
  
臣君
  
研和秋的
  
壮书
  
佩碧凤登
  
吉清
  
彩济贵
  
君榜忠
  
厚英德怀喜
     劳
  
彪传升雍
代7
  
爱茂
  
冬幺
  
受赐
  
安时
善天
  
继游
  
运成福
  
峰贞亦
  
勇有
  
冢宁来
代8
  
  
  
  
明琴
  
儒静
  
惠明佐
  
宁广魁康
  
 日
  
满善
代9
广
  
意基
广
  
广
  
广
  
扬余
安安安广
  
邦义仁田
广
  
广
  
作佳仁
广
  
儒添
广
  
彰和泰至
10

(上图表可能是参照欧谱格式,只记录了代数及宗支,不同苏谱格式世系宗支父子兄弟分得清楚,欧阳修式苏洵式为五世一图表。)

广东南海𧒽冈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如下
QQ图片20200921235320.png
从禧公生于宋大观丁亥年,绍兴甲子年乡试第七名举人,恩赐将士郎。生五子,长子利福,次子利举,三子利谦,四子利照,五子利财。
注:【大观丁亥年为1107年,绍兴甲子年为1144年】
另外广东武阳劳氏族谱光鼎小引文中记载,从禧公宋大观丁亥年生,绍兴甲子年举人,生五子,长利福迁居东莞 次利举迁居灵山三利谦四利照五利财居𧒽冈。
灵山松江堂谱魁堂补序文中记载,宋理宗时利举迁居灵山筑鸠居遂成重土,葬于钦州交界处土名狗屎岭茔城屹然。文中没有记载苗裔派衍。
自从禧公(1107)至章奇章柔凡四世,从迭代看来章奇章柔应是宋理宗(1224-1264)时期之人,他们是利举公后人之全部,故所利举被追认迁居,所以“利举公宋理时迁居灵山”的叙述是全理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兴起一段寻根溯源的热潮,都希望世系上溯得更远,一些热诚人士从广东劳氏宗族交流中收获不少各支宗族信息也阅读了一些古本老谱。那时就有观点认为利举公到灵山开基是实而非权县公。依据至少有三“南海𧒽冈老谱所载”“广东武阳劳氏老谱光鼎小引所载”“本地松江堂老谱魁堂补序所载”。依照“章奇章柔(俱迁灵山)”—“宋理宗时利举迁灵山……葬钦州交界处”—“宜兴公大塘𡏯十月十五庙路边沙凸暂住”,整理成“南海𧒽冈—灵山—钦州—灵山”的迁居线路。世系“从禧—利举—仕业—章奇—宜兴—权县”,再续𧒽冈世系,寻根溯源又进了一大步。不然按相传所载相传宜兴公福建到连州到灵山,宜兴公往上世系,由何处到福建,不好挖掘,现资料线索有限,利举公这条线索来得相对简单便捷,一理就顺。遗憾皇帝及其年号先后顺序未理顺。有不同意见认为上述所陈,不好理解,时间倒置空间错乱(1225年迁居到(1127年 ),商榷空间巨大。从禧公(1107)至权县公(1127)20年间凡六世也不合常理。
也有观点认为武阳世系元锡公第八代孙可兴公即是宜兴公,“宜兴公兄弟间不够和睦,另居一处,也可能他认为官微职小,并改了名,所以信息互不相通。”照此观点宜兴公世系同元锡公世系就对接了。可是,古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是指坐,古代一人犯法,其家属亲人邻里连带受刑罚的一种制度,某人犯了诛连九族的滔天大罪,诛灭宗族之时,不因为被连坐而改姓求免,就算为免受连坐逃走避诛也不更改名字),连坐受刑都不改名换姓,更何况兄弟不睦官职低微这些小事?何以值得改名?宜兴公堂堂举人,功名在身,一方为官虽官职低微也是出仕入流之士而非佝且慵夫之辈,改名不符合古人的品格,改名之说值得斟酌。据陈俊卿序:元锡生享宗,享宗生利器、利用,利器生贞夫、吉夫,贞夫生劳鼎、劳鼐,劳鼐生仲道、仲德,仲德生劳进、劳暹,劳进生一子可兴,可兴俱有才名不仕。参考序中内容可兴公同宜兴公算是同年代之人,年代没有冲突,问题是序中所载“可兴俱有才名不仕”,宜兴公却在灵山为官。陈俊卿序为宋孝宗乾道五年即1169年,那时权县公已42岁。可兴公与可权、可衡公同辈,权、衡二公撰谱之时对可兴公的信息应该是掌握的,不然怎么知道“可兴俱有才名不仕”?现时能读到的只是陈俊卿序,谱中详细内容未见于众,序中享宗之次子利用及利器之次子吉夫的苗裔未有记载。权、衡二公所撰之谱藏于何处呢?

现时虽信息发达,交流畅,要在宜兴往上继续溯源还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8 13: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漏了原文后有更正,应为: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一月壬寅日重修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PP客户端|手机版|免责声明|公司简介|公安备案:45072102000519|灵山家园网 ( 桂ICP备19000664号|45072102000519 )

GMT+8, 2024-11-15 04:28 , Processed in 0.12601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