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检察机关全面开展公益诉讼以来,灵山县人民检察院稳妥推进,以“四项监督”推动公益诉讼落地见效。截止2020年11月,共立案76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73件,民事公益诉讼3件。通过诉前磋商程序解决问题26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4件,全部获行政机关采纳。立案调查新领域案件11件。 通过启动公益诉讼程序,督促收回欠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4500多万元。督促行政机关追缴行政违法罚款130多万元,督促补种复绿33亩,植株1600棵,督促清理河段3公里,清除淤泥9000多立方米,督促行政机关履行文物保护职责,修复维护石塘镇苏村古建筑群。今年以来,服务“六稳”、“六保”工作大局,走访服务企业、个体户10多家,立案调查涉疫案件4件,有效维护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加强事前监督,夯实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基础。一是主动向灵山县委、人大、政府汇报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有力得到县委、人大、政府的支持。2018年灵山县委办和县政府办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益诉讼工作的实施方案》,增强全县行政执法部门落实公益诉讼工作意识,形成公益诉讼大配合格局。二是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引导配合,提高公益诉讼质效。与钦州灵山县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互衔接协调工作机制》,有力提升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办案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强检察机关内部沟通协调,强化内部合作机制。制定了《灵山县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线索衔接办法(试行)》,同时落实灵山县检察院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二合一”办案模式,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办案流程效率。 加强事中监督,深挖摸排公益诉讼案源线索。一是落实上级检察机关专项监督活动,找准公益诉讼案件发力点。通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专项工作、服务“三农”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工作、春节年货市场和烟花爆竹管理检察公益诉讼监督工作、涉农扶贫资金补贴等国有财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工作和“钦江水资源保护”、“守护美好生活”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工作,找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着力点。二是结合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有效切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广西全区开展的乡村风貌三年提升计划期间,为有效提升灵山县农村人居住环境,灵山县检察院根据当地实际,重点办理破坏农村人居住环境的违法排污、倾倒垃圾等污染环境的行为。如灵山县伯劳镇六槛村垃圾堆放点垃圾堆放时间久、总量大,对周边农田造成污染,群众反映强烈,经过与当地政府磋商,相关职能部门投入120万元资金进行清理,有效整治环境污染问题。三是主动出击履职尽责,推动公益诉讼新领域案件提质增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安全生产、历史文化古迹和文物保护、扶贫等领域公益损害问题,加大履职力度,深入田间地头、古建筑村落、文物古迹、英雄纪念碑等开展公益诉讼线索摸排,主动和乡镇政府及县文体局进行磋商,以实际行动回应民生所呼、所盼。 加强事后监督,强化整改落实。一是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督促行政执法部门整改落实。如2019年办理的灵山县连子江被污染公益诉讼案件。灵山县检察院通过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督促灵山县水利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全面依法履行职责,促成上游3家洗砂场拆除洗砂设备、恢复土地原貌,有效保护了连子江的水域。二是与灵山县河长办公室建立 “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通过“河长+检察长”,督促有关部门主动履职尽责,推动灵山县灵东水库、钦江水域等水资源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整改落实。三是打造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刚性,让每一起案件都有回应。充分运用好每一份检察建议,监督好检察建议制定、回复和落实流程,通过联合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工作机制,提高有关部门整改落实和执行力度。 加强公益诉讼履职监督,提升群众参与公益诉讼检察力度。一是加强干警业务培训,提升公益诉讼检察本领能力。通过派员参与上级检察机关培训和组织《民法典》学习,增强干警专业技能,丰富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二是强化检察队伍监督,对涉及扶贫、食品卫生等重要领域、涉案金额较大的公益诉讼案件,加强与驻院纪检监察组沟通,严格落实“三个规定”制度,确保每一起案件经得起历史和群众考验。三是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宣传力度。通过检察机关“两微一端”、文化展板、宣传资料等“线上+线下”宣传方式,有效提升地方机关团体、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知晓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