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开展了钦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各县区和市非遗中心推荐申报的基础上,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组织专家对各县区和市非遗中心推荐的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了初评。经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评审,初步确定了钦州八扣拳、灵山采茶戏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将钦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自即日起20天。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进行实名反映。
异议受理单位: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
联系地址:钦州市钦北区鸿亭街道富民路5号
邮政编码:535000
联系电话:0777-2899786
钦州八扣拳
钦州八扣拳是流传在钦州地区一种以手为主脚为辅、能灵活运用刀、棍、三齿、对练的拳法。
钦州八扣拳现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钦州八扣拳是钦州地区代表性的拳种之一,据《钦州市志》(1981-1994)记载,“通过‘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的努力,挖掘调查出钦州市流传拳法的分布情况,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八扣拳、洪家拳。八扣拳主要流传于那思、那彭、那丽、久隆、平吉、青塘、板城、小董、那蒙、黄屋屯、沙埠、康熙岭等乡镇。”除在钦州地区分布外,在广西的防城港市、玉林、北海等地也有分布。
钦州八扣拳有一套完整的拳谱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拳法套路、刀、棍、三齿、对练、药伤科、请师。
▲钟汉芫(第三代传人)和杨桂斌(第四代传人)进行对练(余翠玲摄)
该拳种动作开合有度,轻灵多变,注重腰马合一,整体发力,讲求听劲寸劲的合理运用,刚柔并济,以近身贴打为主。刀、棍、三齿动作幅度紧凑,攻防兼备。对练,以粘手多练、听劲练习等增强彼此间功力,最终能达到拳由身发,力由心生。在授徒前,要进行请师的仪式。药伤科包括练功药方、跌打药酒 (内服,外擦)、接驳骨、刺络放血治疼痛。请师分为三步,分别为: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第二,行拜师礼。第三,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有关要求。
钦州八扣拳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至今,目前仍以这个形式传承为主。
▲阮学林(第四代传人)演练钦州八扣拳—八卦蔡扬刀(余翠玲摄)
灵山采茶戏
清末民初(1886年—1930年)期间是灵山采茶出现及盛行的黄金时期。灵山采茶经过历代艺人不断改革创新,已发展成为舞蹈、独幕剧、多幕剧等多种形式,通常是一男二女来表演的。男的称为茶公、女的称为茶娘或茶旦。茶公头上扎个“牛凸髺”,身穿唐装服,手执彩扇,腰系绸带。茶娘头戴花头盔,身穿专门制作的唐式舞服,手执彩扇一把,帕巾一条。
采茶在开台前举行开台仪式,开台仪式是由“开台茶”和“开台尾茶”组成,以后按:1、正月茶;2、与哥执茶;3、送哥卖茶;4、盘茶;5、贺宾茶;6、杀台茶的顺序展开。杀台茶是旧采茶的谢幕仪式。
▲采茶戏演员做演出前的准备(唐梦梦摄)
灵山采茶戏共有七十二条声(曲调),这七十二条茶曲从风格上可分为四类:一类曲调的衬词多用“嘻呵嘻”,风格上明显地展现出本地方的风韵。二类曲调衬词多用“妹子”、“而计”,遗留着客家方言迹象。三类曲调衬词多用“哪嗨哟”“依啫呀”,唱腔和道白,至今还完整保留着湖南方言。四类曲调上虽然不用衬词,但从音律上明显地流露出广东小曲的风韵。
▲采茶团演出(唐梦梦摄)
浦北神蜉酒制作技艺
浦北神蜉酒制作技艺可追溯到1945年,至今已有75年历史。何谱贤村中酿制米酒小作坊工作,以多年的酿酒技术为基础,创制了 “传统神蜉酒浸泡泡制法”酿制神蜉酒。
浦北神蜉酒是一种发源在钦州浦北县小江镇,选用当地优质晚熟大米和自制酒曲为原料,配以广西野生大黑蚂蚁、蛤蚧、桂圆肉、枸杞子等动植物药材,以传统小曲发酵优质米酒作为酒基,配以优质的六万山地下泉水,采用独创的“传统神蜉酒浸泡泡制法”进行酿造而成的保健酒。
▲浦北神蜉酒厂的师傅正在精心晾晒黑蚂蚁。(何珊摄)
浦北神蜉酒的酒基精选当地优质晚熟大米和自制酒曲,采用传统工艺,用小锅蒸煮大米。把蒸煮后的米饭糖化后,再封缸进行7至10天的发酵。发酵完成后,进行高温蒸馏提取酒基。
泡酒最主要是药材的加工。把大黑蚂蚁、蛤蚧等药材分类、洗净、切片、晒干、炒制,特别是黑蚂蚁,要用高温蒸煮的方式进行除蚁酸后晒干,采用传统的陶瓷缸浸泡法泡制。
▲浦北神蜉酒
平睦石磨粉制作技艺
平睦石磨粉制作技艺源远流长,起源于清朝末年,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该项目主要分布于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六硍镇一带,以及灵山、玉林市博白县那林、江宁等地方。目前,平睦镇有十来家民间作坊从事石磨粉的手工制作。
平睦石磨粉是一种采用传统石磨制作米浆,用米浆制作而成的米粉。平睦镇李氏家族从清朝末年就开始从事石磨粉的手工制作,传到李苑文已经有5代历史。
▲平睦石磨粉制作技艺传承人李苑文师傅正在推石磨磨碾大米成米浆(何珊摄)
石磨粉,选用优质陈年晚春大米煮熟成饭,将生米混和一定比例的熟米饭放进井水浸泡约4小时左右,将浸泡透的米饭舀进石磨,加适量的井水磨成米浆。再把米浆均匀地摊平在簸箕里,米浆有一元硬币左右的厚度。然后把簸箕放在柴火烧开的水面蒸大约一分钟,再把簸箕拿出来,趁热用刮板把蒸熟的粉刮下来,挂在竹竿上晾。最后将冷却的粉按一定的形状折叠起来,至此平睦粉的制作就算完成了。食用的时候,再添加肉类或鸡蛋等配料,加上特制的酱汁,便成为一碗口感嫩滑、味道鲜美的石磨粉。
▲平睦石磨粉制作
泉水白糍籺制作技艺
“白糍籺”是一种用糯米和粘米做成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古时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至今泉水镇人们仍保持吃白糍籺贺岁的习俗。
每年在过年前几天的年尾二十六、二十七,家家户户便开始做白糍籺,以示送旧迎新,还要用白糍籺“摆年”(将白糍籺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和“敬神”,以祈求生活美好。后演变成日常食品。人们将米捣成粉,并配以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白糍籺。初时,人们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用糯米粉混和做,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罗家芬熟练地用双手挤捏米团做成一个个均等份的白糍籺皮(何珊摄)
泉水白糍籺制作技艺,项目位于泉水镇,分布辐射到张黄、安石、大成等镇。目前,浦北县各镇均有人制作白糍籺。
制作白糍籺要经过选米、配米、浸泡、磨成米浆、压榨成块、滚水煮熟、搅拌、备馅、裹馅、粘合成圆等工序。成品后的白糍籺通体浑圆洁白,柔软细腻,口感独特,洋溢着芬芳的本地黑芝麻香味,老少皆宜。
▲白糍籺
泉水圆蹄制作技艺
泉水圆蹄,是精选本地黑猪的臀部和膝部之间的肘肉,采用传统制作方法烹制而成的一道菜肴。烹制时,通常要切成圆形,寓合欢团圆之意,为民间喜筵必用之品。工艺复杂,主要分为选料、造型、去毛燎火、腌制、卤制、蒸炖等工序。泉水圆蹄传统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泉水镇,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泉水圆蹄制作技艺传承人宁德智在制作泉水圆蹄(何珊摄)
制作的时候先将选好的优质本地黑猪肘肉切改成圆形,直径约为18厘米。在肉的切面上划四刀,成井字形,刀深约0.4厘米。置火上燎去细毛,刮洗至净,加入八角、南流江蠏肉和虾肉、小茴香、生姜、酱油、糖、盐等祖传配方腌制60分钟后,再放入煮沸的祖传卤水卤制45分钟,然后放在柴火锅里大火蒸35分钟即成。
煮好的圆蹄色泽红艳,肉质软烂,入口即散,香味浓郁,肥而不腻。
图文来源:市非遗中心、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