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596|回复: 0

苏村 ——苏三娘生活过的地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2 17: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村
苏三娘生活过的地方

苏村位于灵山县石塘镇,西南距县城30千米,自然风光优美,绿水青山,20多口环村池塘组成了环村水系。古宅、山林、蓝天、白云的倒影与池塘融为一体,波光粼粼,呈现出一派岭南古韵。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升起,余晖一寸寸地在镬耳楼的古墙上移动,时光在这里走得格外缓慢,仿佛在爬梳古村的悠悠岁月。

视频来源:航拍灵山

460多年前,苏氏家族率先在此地落脚定居,故村子得名苏村。明万历初年,通往两广总督街门所在地梧州的官道穿村而过,为苏村带来了人气与繁荣。“田开四面波千顷,江合双流水一隈”,从诗中可见一班。


村中现存32个明清古宅群落,建筑占地总面积 9.2万平方米,分别属于24个家族祖业。“丁屋好功名,刘屋好名声,陈屋好花厅....” 这首民谣直白地唱出了几个家族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是当地人文风貌的形象写照。苏氏家族出了个太平天国女将领苏三娘后,遭清政府清算,由盛而衰,只余荔枝园老宅幸存;丁氏家族屋舍最多,但众多取得功名的子弟官运不济,只能追求素雅的品位;陈氏家族人丁单薄,房产不多,却不惜典当田产,也要将待客的花厅装饰得堂皇富丽;刘氏家族的好名声是指刘氏宅院上象征功名的镬耳最多。康熙至乾隆年间,刘氏家族有即用知府、实授知府各1名,知州2名,盐场大使、盐运司知事各1名,诰授中宪大夫、诰赠中宪大夫各1名,可谓富贵逼人。有民谣为证:“石墙镬耳高楼大厦,处处石雕木刻壁画,三举五贡三大夫,监生秀才无沙数,金银田地多过大江沙,苏村刘屋名声传天下。”


康熙至乾隆年间,刘氏家族先是不惜工本将蟠龙江改道,在化龙塘畔的官道旁,陆续营造了大夫第、司马第、嵯尹”第、司训第、二尹第、贡元第等,以及宗祠荫祉堂,然后,就着原河床修筑荔枝塘、桅杆塘形成“七星拱月缀葫芦”的格局。此后,又在村中兴建兴号、信号、榃绣塘、榃龙塘等宅院,以及七兴书院、大书房、石马巷花厅、行馆、协号管事房、酒甑局和柴草房等附属建筑。刘氏家族在不到100 年的时间里建造18 个群落,其建筑占地面积约133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极具岭南建筑的艺术特色,外观气派雍容,内部结构与装饰美轮美奂。


大夫第、司马第、鹾尹第和司训第翘檐相接,自成体系,构成一个倒品字形格局。司马第与荫祉堂隔着一条三房巷,嵯尹第与二尹第隔条石马巷。荫祉堂至二尹第的大门一律持平,大门前均留有8.3米宽的地院,而司马第至二尹第大门前则形成了一个长65米、宽8.3米的大地院,大地院外沿竖立着8根功名桅杆,每一根桅杆的花岗岩底座阳面上都用大楷镌刻其对应门第所获功名或官爵,以光耀门楣。至于贡元第,位于最右侧,与二尹地相隔一条巷道。由于场地所限,整个院落向前推进83米,其大门与大地院外缘齐平。


这7个群落的主体格局,除司训第和贡元第为三进格局外,其余均为四进格局。位于建筑群中心的大夫第没有廊屋;其他群落中,主院左侧都建有通道和一排廊屋;另外。嵯尹第和二尹第主院右侧还另建边房; 司训第两侧都有通道和廊屋,在其靠石马巷一侧廊屋的侧面,还建有一座大花厅;鹾尹第主院后隔着石马巷也建有一座小花厅(现存基脚)。


这7座群落,除第一进为硬山顶,其余各进的风火墙都是4米多高的的镬耳墙,融实用、审美、寓意等功能为一体。镬耳墙两两相对,一垛接一垛,起伏有致,颇有气势,又不失古雅。因形似铁锅的两耳,故当地人称此建筑群为镬耳楼;因又像宋朝文官的冠冕,有官运亨通之意,功名越多越高,镬耳相应也越多越大。墙体和室内结构大量采用质地上乘的云浮大理石材料。外墙裙、厅堂门罩以下用条石打磨无浆镶砌;厅堂、轩廊内的大理石柱,或圆或方,均采用榫卯工艺衔接;墙基散水、台阶踏跺、门墩倒棱起凸,或者平面起半圆内衬线,简洁流畅;窗框乃至于天井铺件,无一不是大理石材,衬托出府第的和谐与端庄。


屋里屋外,那些大理石作、木作和陶瓷、浆塑饰件,以及平面的彩绘壁画,构图不论简约洗练,还是繁复细腻,都反映了主人高妙的艺术品位以及匠人精湛的手艺。大夫第、荫祉堂里面更是精品荟萃,令人叹为观止。于细微处所赋予的审美情趣,寄托着主人对安居乐业、家族永旺、福禄相随、诗礼传家的精神追求。

现存的200多件石雕饰件,都是顺借石材本身的色泽纹路,通过平面阴线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通雕、镂雕等多种工艺技法造像,将石雕的内涵与艺术性展露无遗。题材更是无所不包,珍禽瑞兽、花鸟草虫、山水景致、释道故事......无论是日常所见,还是全凭想象,皆可成为素材。光是鼓镜柱础的棱面上就可找全“龙生九子”。存留在二尹第须弥座上的龟鹤、青鹿雕饰,意为长者延年益寿,少壮食禄绵延。放置在司训第前院的2块勾栏板雕件,其一为“麒麟望日”,龙头鹿身牛尾状的瑞兽前肢腾起,回首遥望左上方的一轮红日,形态逼真生动,主人望子成龙的心态昭然;另一为“双龙戏珠”,灵物相戏不相让,有兄弟叔侄比肩竞技之动感。嵯尹第、二尹第与花厅之间的石马巷,其得名缘于这里立有一对精雕组琢、栩栩如生的石马(今存一尊),久而久之,巷以物名。男、女花厂中的石雕则以含蓄见长。司训第和信号大院的花厅,原来各有一个用整块大理石雕琢的巨型金鱼缸,分别是“孟母择邻”和“鲤跃龙门”的图案。至于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图案通过象征、借代、谐音等方式来表达吉祥如意,更比比皆是。如蝙蝠喻福,以蜂蝶、猕猴喻封候挂印,以松竹梅喻品性高洁,以葫芦喻福禄,以喜鹊喻喜上眉梢.....儒家文化与民俗趣味相得益彰。多元文明的融合,恰恰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


塑饰、壁画、木雕均采用有机颜料,敷重彩,光色相辅,活灵活现。屋檐寓意“连升”的浆塑莲花瓣,令人心旌神驰;墙头彩绘的各色生灵呼之欲出,抚之欲动;荫祉堂二厅门梁底的荔枝浮雕几可乱真。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装饰也至关重要。苏村刘氏古宅有家族士大夫的参与,有画家美学理论的指导,有能工巧匠的手艺,集各家智慧,使得庞大的岭南古宅显得堂皇而不媚俗、华美而不奢丽、高雅而不粗陋、自然而不做作,堪称审美、实用、寓意结合的艺术珍品,虽由人作,宛若神工。


苏村除了古宅独具一格,还可访寻威名赫赫的女杰苏三娘的故居。苏三娘曾率领2000多名部下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代的清朝状元龙启瑞也为她所折服,曾赋诗《苏三娘行》,赞她“两臂曾经百战余,一枪不落千人后”“驰马呼曹意气豪”,描写她率兵开进南京时的情景更是明快生动:“城头鼓角声琅琅,牙卒林立旌旗张,东家西家走且僵,路人争看苏三娘。”至今,这位巾帼英雄的事迹仍被人传颂。


提到苏村有名的人物,就不能不提刘应时。刘应时于1914年去澳门求学,师从广东大儒简朝亮的入室弟子张筱峰,专攻儒家经典著作。学成后他返回苏村,潜心学问,著有《左氏春秋大要》《左氏春秋义例类聚》《公羊、谷梁义例类比》及《段注说文类要》,现存《左氏春秋大要》4卷。他不慕荣禄,在家乡创办化龙中学,致力于培育苏村子弟,海人不倦,颇有建树。至今,刘应时仍被苏村人感念。


300多年的文化浸淫,令苏村古风犹存,村内设置的“无人菜市场”就可见一斑。菜市场看不到摊主,各种蔬菜摆放齐整,明码标价,前来买菜的人自觉付款,交易全凭诚信维系。


2013年,苏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苏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荔乡灵山》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PP客户端|手机版|免责声明|公司简介|公安备案:45072102000519|灵山家园网 ( 桂ICP备19000664号|45072102000519 )

GMT+8, 2024-11-16 03:52 , Processed in 0.09646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