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蛇名噪南北
叶明晓
“养蛇是一个周期短、回报大的产业,人工特种养蛇利润比传统的养殖业要高六到十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养蛇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成为我们致富的‘摇钱树’。”灵山县武利镇赤岭养殖场业主、灵山县蛇类驯养繁殖协会副会长阮文活正踏过一池消毒水,来到一间蛇舍里,他掀开红色的毯子,毯子底下藏着的几十条蛇立刻四处乱窜,他随手拿起一条长约两米的蛇,高兴地抚摸着,爱不释手。在他看来,这些蛇与他是无话不说的亲密挚友。
阮文活津津乐道:他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人工养蛇,蛇场发展从小到大,现蛇场养了一万多条蛇。从2011年起,他养蛇年收入达300万元以上。
扶持带动,养蛇成为致富“金钥匙”
武利镇位于灵山县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丘陵地貌,人工驯养繁殖蛇已有20多年历史。
“养蛇是一个特色养殖里经济效益很好的产业。”阮文活以一条2公斤重的滑鼠蛇为例,给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1枚蛇蛋100元左右,需要饲料、电费等成本大约120元。“按目前市场价每公斤320元计算,这条滑鼠蛇价值640元,除去成本,净赚420元”。正因回报大,养蛇产业如今在武利镇遍地开花。在该镇安金村,1400多户群众就有1000多户养蛇,成为名副其实的养蛇专业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武利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的扶持带动下,从2010年至今,武利镇蛇类规模养殖户已有900多户,全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共发展养殖基地17家,其中万条种蛇以上基地3个,共有种蛇30万条,可产蛇肉75万斤,仅此项总产值约1.35亿元,全镇农民增加收7500万元。
武利镇党委书记杨宇说:“2010年以来,我们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提出‘加强扶持带动创新,科学养殖发展生产’的蛇类养殖发展思路,企业发展过程中,在土地租用、资金筹备等方面,都给予最大限度的协调支持,积极推动养蛇产业的健康发展,致力把武利镇打造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人工养蛇示范镇。”
通过扶持养殖企业,企业养殖技术不断实现突破。每次提到“蛇类冬眠照常生长的养殖技术”和“庭院养殖模式”这两项创新,阮文活总会很自豪,他说:“这两项技术是我们首创,如今不仅专家认证,而且已大力推广,在广西甚至全国各个蛇场和个体户中已经广泛应用。这可是我们武利养蛇人对蛇类养殖的一大贡献啊!”
为了使更多的群众了解蛇类养殖,通过蛇类养殖发家致富。镇党委政府以“五利养殖场”、“赤岭养殖场”为典范,依托灵山县申请“中国养蛇之乡”的平台,派遣驻村干部、村干部,以点带面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养殖宣传,使更多群众了解到发展蛇类养殖的好处和优势。
80后养殖场业主刘春豪,当时刚从广东打工回来的他迫切寻找着商机,当村干部上门宣传的时候,他看到“五利养殖场”和“赤岭养殖场”的业主通过养殖蛇类发家致富,不禁眼前一亮,迅速找到这两个养殖场的业主取经,建起了“波记养殖场”,他说,“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在养殖场共有滑鼠蛇1200条、眼镜蛇1000条,产值60万元,2012年预计收入可达30万元。”产业发展,人工养蛇成品牌效应
传统农业发展往往以分散经营为主,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产业规模优势,人工养蛇产业如何破解这个困局?
思路决定出路。武利镇蛇类养殖老板在对外考察之后,决定形成合力破解这一难题。武利镇充分发挥合法驯养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给予农户资金、技术、回收销售一条龙服务,既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又降低了养殖风险。通过壮大产业规模,凸显产业优势。特别是今年5月底,灵山县被授予“全国养蛇之乡”,这更加坚定了武利养殖户的信心。
武利人的努力,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武利镇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下,蛇类养殖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目前共有万条种蛇以上养殖基地3个,中小型蛇类养殖企业不断扩大,正形成一个覆盖全镇的养殖网络,为规模养殖和规范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已是武利镇安金村谢屋队养蛇致富带头人的何启文,提起当年养蛇艰辛历程,他说:“以前以为养蛇就是自养自卖的事情,结果发现困难重重。幸亏后来得到其他业主的养殖技术指导,这才渡过了难关。蛇类驯养繁殖协会成立以后,我们武利蛇类养殖形成了品牌效应,不仅技术上得到了保障,销路也是越来越宽。”
有了产业化的运作后,为提高该镇人工养蛇的知名度,去年11月25日,武利镇的养蛇户组团去县里参加“首届人工驯养蛇王大赛”。这次赛事吸引了区内外2000多名观众前来观看蛇王大赛,武利“天强养殖场”的谢尚奎获得了滑鼠蛇王一等奖。
目前,武利镇养蛇数量、养殖户均占灵山县的40%以上,“武利蛇”已名气大噪,广东、南宁等地的老板纷纷前来订购。蛇类养殖已成武利镇特色农业的支柱。 本文来自: 钦州报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