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7458|回复: 1

[我要交友] 为甯氏正名——纠正甯姓被误作宁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0 16: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卫武公之子季亹(wěi),食采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境),其后裔以邑为氏,此为甯氏来源。
  然而,现中国大陆甯姓人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已大部份用“宁”字所代替。这与甯氏的历史事实不符,并造成有些甯姓年轻人,已不识祖姓为“甯”。更有很多人认为,“宁”是“甯”的简化字,用“宁”代替“甯”也没有错。
  现就“甯”被误作“宁”作专题论述,还甯姓以正本清源。

  一、不作姓氏时,宁是寧的简化字,甯是寧的异体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寧,愿词也,甯,所愿也”;清段玉裁注亦云:“甯、寧音义皆同”。不作姓氏时,甯与寧的确是相通的。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二者相通的场合大都用于人名和地名,如春秋人物公孙寧,《公羊传》作公孙甯。
  而在古汉语中,“宁”字一直读作zhù,如贮藏、伫立,大门与屏风之间曰“宁”。至实行简化字时,因其生僻少用,被借用为“寧”和不作姓时“甯”的简化字。
  清朝为避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寧)讳,除姓氏之外的“寧”字,都被刻意改成“甯”字,如辽甯、海甯、建甯等地名;湖北襄樊古隆中牌坊,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将“寧静致远”写作“甯静致远”。
  在1956年国务院公布、1986年重发的《简化字总表》中,将“寧”简化为“宁”。而同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甯”列为“寧”的异体字,但另有说明,作为姓氏使用的异体字可以保留。

  二、作姓氏时,甯、寧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得姓祖季亹之后,甯氏在2800年历史长河中,使用的都是“甯”字(包括寗、(宀心冉)等异体字),普通话读nìng四声。甯氏各支系现存的老家谱,以及出土的各种甯氏碑刻,从未用“寧”字作姓。《四库全书》中提到的甯氏人物,也都是用的“甯”,而非“寧”。
  然而,由于“甯”字不作姓时与“寧”相通,所以自古就有人随意误用“寧”代“甯”。如《史記》记述西汉酷吏“寧成”,在班固《汉书》中已纠正为“甯成”;《史记》中的六国谋士寧越,司马迁引自《贾谊新书•过秦论》,其原文为“甯越”。
  清朝之前的《百家姓》,只有甯姓而无寧姓,宋代邵思《姓解•三七》云:“寧,史传无闻”。而现已简化为“宁”的满族寧氏,是由满族寧古塔氏、寧尔佳氏改姓而来,读作níng二声。寧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溪关千户凝马哈,以寧为姓”。这一姓氏的名人,现有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

  三、秦憲公误为秦寧公,不存在秦嬴寧氏
  学术界曾有一种说法,“寧氏与秦同姓(源于嬴姓),秦襄公曾孙谥“寧公”,支庶因以为姓”。新加坡《南华早报》载文称:“寧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后裔;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寧、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为“秦憲公”。1978年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钟石鼓铭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刺邵文公、静公、憲公。不坠於上…”(见《文物》1978年第11期)。
  这足以证明“秦寧公”为“秦憲公”之误。既然没有“秦寧公”,所谓秦寧公之后的“寧氏”,就是子虚乌有。不但清前史书从未出现过“寧”姓,也没有家谱自称本族源于秦寧公。

  四、简化字误导“甯姓”错为“宁姓”
  国家最初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只说明“寧”简化为“宁”,标准总局实施的《GB2312-19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保留了“甯”字在电脑简体字库中。后来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又规定:“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因此,“甯”作为姓氏仍作“甯”,与已简化为“宁”的满族“寧”氏,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于2009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首见“氾、仝、谿、缐、甯”等姓氏得以正名,这些原本的姓氏,曾被视为“泛、同、溪、线、宁”的异体字或繁体字。而今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表中明确提到“甯:nìng,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义同‘宁’。”
  综上所述,“甯”作为姓氏时,从历史来源的角度,汉族甯氏与满族寧氏不能混同;从国家文字规范的角度,“甯”已成为姓名专用字,不能再简化为“宁”。

  五、“甯”错为“宁”所造成的影响
  1、自文字改革后,由于“甯、寧”通被简化同“宁”,虽然对姓字“甯”有所追述,但很多人(包括甯氏)想当然地认为“甯姓”也应该简化成“宁”。况且“宁”字笔划少,书写方便,故在原始户籍登记时,户政人员或本人就将“甯”写成“宁”。
  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这一现象已成全国性问题。因为没有多少人了解“一异表”,不懂“异体字作为姓氏可以继续使用”这一政策。所幸的是,在四川资中、德阳和重庆梁平、南川、綦江等地的甯氏,其户口簿或身份证都保留了以“甯”为姓氏。
  “甯”错为“宁”已有五十多年,造成汉族甯姓与满族寧姓混为一谈。而且普遍认为“甯”是“宁”的繁体字,在编辑“简转繁”时,会自动转换为“寧”。现在的海外华文报刊,也都将“甯”写成“寧”。
  2、1999年出版,由教育部与中华书局合编的《中华字典》,虽然注明“‘宁’与‘甯’是两个不同的姓”。但在同书中的《姓氏频度表》(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分三次进行抽样统计),共得姓氏1436个,按每10万人出现频率计,得出:宁,第167位,每10万人中出现频率为73.69人;甯,第647位,每10万人中出现频率为0.85人。
  宁甯二者相差如此悬殊,说明根据户籍普查的宁氏人口,大部分是甯错为宁的混合数据。而单纯甯氏的统计数字,则只是保留了“甯”字的四川、重庆甯姓人士。
  再如湖南省隆回县,本是甯姓人口密集之地,但在《隆回县志(1978——2002)》户籍人口统计表中,甯姓宗亲共15144人,登记为“甯”姓者只有一人,其余均为“宁”姓。由此可知,宁甯混姓,已造成人口统计方面的严重混乱。
  3、甯氏与张王李等大姓不同,甯姓只有一个水源,源自姬姓,得氏于甯邑,故有“天下无二甯”之说。如果继续沿用“宁”的错误写法,不仅与满族寧氏混同,就甯氏族裔本身而言,也会“数典忘祖”,不识古字甯,不知自家姓。
  由此看来,简化字造成的“甯姓错为宁姓”,似有变相灭族之效应。问题严重,前景堪忧。纠正错误,刻不容缓。

  六、由“宁”纠正为“甯”的可行性
  近年来,甯氏宗亲通过“甯氏全球宗亲网”、《中华甯氏》、《海南经济日报》等媒体,强烈呼吁恢复使用“甯”字本姓,为甯氏正名。不少族人逐步觉醒,到当地户籍部门要求将户口簿、身份证的“宁”纠正为“甯”。
  中华甯氏宗亲会已致函相关部门,希望在《规范汉字表》颁布之后,职能部门能出台相应政策,落实实施办法,给愿意恢复甯姓的族人以操作方便。
  如果国家推出配套文件,配备相关数据库转换功能,并有执行部门可操作程序,那就能让错为“宁”姓的甯姓人,如愿以偿地恢复为“甯”姓了。
  譬如去银行取钱,原登记为宁**,现持身份证为甯**。由于银行依据配套政策,已对电脑系统进行更改,此时会自动提示:汉族宁姓存款人,可选择变更为“甯”姓…以后不再提示。
  同样地,持新的甯姓身份证,可以办理其他各项法律文书,如房产证、毕业证、公证书、著作权等等。至于新生儿的姓名和出生证,上户籍时可直接填写“甯”姓,不会对其公民事务造成影响。

  七、姓氏错用,甯氏并非特例个案
  实行简化字以来,姓氏错用的还有:萧(肖)、鍾(钟)、阎(闫)、詹(占)、傅(付)等等。如果国家能够贯彻《规范汉字表》,并提供权威《对照表》,下达有关证件业务部门,建立配套操作程序,可以自动有效转换。那么,所有希望恢复原姓者,均可得以实现。
  姓氏的本义,就是“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中国人讲究传统,历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说。《民法通则》也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吾族甯氏已有2800年历史,被误作“宁”虽只后50年,但已贻害无穷。“宁”姓毕竟不是甯家人的姓,首先在宗亲事务中,不管大家意见是否统一,都应该提倡用正字“甯”,这是尊重历史事实。如果具有文化内涵的“甯”姓得以恢复,标志血脉传承的姓氏得以保存,则为百万甯裔之幸矣。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发表于 2011-3-20 17: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都是浮云。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PP客户端|手机版|免责声明|公司简介|公安备案:45072102000519|灵山家园网 ( 桂ICP备19000664号|45072102000519 )

GMT+8, 2024-12-28 20:07 , Processed in 0.07850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