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威望
UID31430
回帖0
主题
积分23
注册时间2014-10-1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性别保密
|
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太平鎮鍾氏正業堂
钟氏族谱 姓氏溯源·
一、姓氏的来由
我们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曾经历了夏、商、周、秦、汉、晋及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
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对姓氏研究风行,曾写出了若干关于姓氏起源书籍。其中较为著名的书则有《元和姓纂》(唐朝林宝撰)、《姓解》(宋朝邵思撰)、《百家姓》(宋朝一老儒撰)、《新唐书》(宋朝欧阳修撰)。而当今,更有《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新编千家姓》、《新百家姓》、《中国姓氏汇编》、《姓氏追根寻祖》……等,种类繁多,不尽一色。
根据历史出现过的姓氏,过去有说共约5000多个。现在有专家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超过22000个。从先秦文献看来,有数百个姓氏,早在商朝、周朝,甚至更远的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有的学者认为,各民族最老的姓氏,跟先民的“图腾”有关。在原始社会中,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部落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的关系或跟某类无生命的物体有着特殊的联系,古人把这类有生物或物体,看作整个氏族部落祖先象征和庇护所,这就是所谓“图腾” 。在原始社会中,被视作“图腾”的动、植物,不仅被严加保护、禁止猎杀和食用,并受到崇拜和赞颂。同一“图腾”的标志即成为原始氏族部落的“姓”的最早来源。我们钟姓的“图腾” ,就是选自太昊伏羲氏之子重(句芒)在天齐山灵台设立的璇玑盘。
古代神话传说和史籍中,有着大量关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图腾”信仰的纪录,特别是炎、黄、夏、商时代各氏族部落“图腾”的具体情况。如《史记·五帝本纪》上关于黄帝“教熊、罴、貔貅、豸、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传说,表明黄帝族的“图腾”是熊和虎等动物。郭沫若指出, “这实际是上以野兽命的六个氏族共同组成一个部落。黄帝为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部落中居首位” 。
在上古, “姓”和“氏”意义并不相同。 “姓”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由一个老祖母传下来,主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可通婚,以避免“近亲繁殖” ,保证氏族的人种健康兴旺。因此,“姓”实际上比父权的家族出现更早。“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由女性方面决定,如:“姬、姚、妫、媿、姞、姜、嬴”等,都含有文字,而且“姓”字本身即由“女”和“生”两字组成,这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明显印迹。
“氏”原为姓的分支,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通鉴外纪注》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作标志。男子称氏,氏随父亲而来。起初,“姓”原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志;而“氏”从属于姓,是指较小的派生的氏族为黄帝轩辕氏,即属于姬姓部落,又为炎帝属于姜姓部落,虞舜出自姚姓,夏禹出自姒姓等等。《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以呼为氏,氏不可以呼为姓。姓者,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明贵贱也。
我们通常说“同是炎黄子孙” ,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而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当时这两部落居住在陕西一带,曾结成同盟,世代通婚之故。
我国姓氏的现存最早文字纪录,来自殷虚甲骨卜辞之中,从商代甲骨文中有“帚秦” 、“帚周” 、 “帚好”的记载,其实就是“妇秦” 、 “妇周” 、 “妇好” ,他都是妇方的族名,也就是姓。卜辞又记:“取奠好” , “奠”就是“郑” ,为氏族名,至于“好”字正是商族的“子”姓。
那时期,只有贵族才称姓。最初的所谓“百族”就指的全体贵族,《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殷氏、来氏、宋我氏、穿峒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 。根据“春秋”考证,周时二十二个主要的姓,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为“鲁、晋、郑、卫、燕、虞、吴、随、巴”等公族,都是姬姓;异姓封国为“刘、中、昌、许”等贵族是姜姓;“秦、徐”等是嬴姓,殷人后裔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的陈国是妫姓。
氏的情况比姓更复杂。诸候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郑文公郑捷,蔡庄公蔡甲午,齐灵公齐环,宋成公宋王臣等等。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等;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东门氏,北郭氏、南宫氏、百里氏等。也有以官名为氏,如史氏、卜氏、祝氏、司马氏等。以技艺为氏的如陶氏、甄氏、籍氏。还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如孔氏丘为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故孔子本姓子,为孔氏。仲孙阅为鲁公庆父之后,庆父字仲,故其后为仲孙氏。庄章为楚庄王之后,故庄辛为毕姓,以庄王谥号为庄氏。
先秦的姓氏,跟封建宗法制度有密切关系。贵族有始氏,一般平民和奴隶都只有名字没有姓。周代贵族之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用来“别婚姻” ,而氏用来“明贵贱” ,两者作用不一样。
先秦的姓是固定不变的,而贵族的氏却时常可变。如战国著名法家人物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因其原是卫国公室的子孙而名。到战国阶段,姓氏体系极为紊乱。秦朝统一全国后,“姓”和“氏”已经没有多少分别了。
至于中华姓氏来源,东汉时期的《潜夫论》和《风俗通义》归纳为9类,即:1.
氏于号;2.氏于谥;3.氏于爵;4.氏于国;5.氏于官;6.氏于字;7.氏于居;8.氏于事;9.氏于志(也作职)。宋代《通志·氏族略》归纳为32类。但不论如何归纳,总体来说,可归纳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以地为氏,即以族群居住地之地名为氏;第二类,以祖为氏,即以族群祖名号、谥号、爵号等为氏;第三类,以事为氏,即以从事的工作,所任的官职等为氏。
钟姓来源中,各地新修族谱,主要是反映烈、接两支源流。这两支源流,本是
同根同源,其祖先都是46世宋桓公(御说),从其二子和三子即襄公和敖公分别到了十二世时而产生的,源出一辙,流分两支,承传了两千多年,繁衍了一百多代,裔孙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
自古至今,中国的姓氏有多少?《新百家姓》书中谓:“据统计我国见之文献的姓
氏就有5600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0多个,三字姓146个” 。 《取名查典》中则说:“古今姓氏共有8000多个,其中可见到的有2000多个,常见的近500个” 。而钟姓人口数在全国姓氏中排列第56位。
黄帝是钟姓的远古始祖
传说中国上古帝王有炎帝和黄帝。他们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和炎帝乃公孙氏少典之子,系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相传其母(名附宝)感北极星而孚,24个月生帝于辕之丘(今河南新郑氏轩辕故里),故名轩辕氏。长于姬水,又称姬氏,国号有熊,又号有熊氏。以土为王、土色黄,故曰黄帝。当时炎帝(神农氏)为姜姓部落首领,末代帝榆罔无道,而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版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部落,又伐蚩尤及南方诸蛮,天下推尊,华夏二族合而为一,诸侯遂推轩辕氏为天子。黄帝于癸亥年即公元前2698年登帝位,寿111岁,葬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有四妃,共生子25人,其时得姓者14人。黄帝传位其孙。黄帝曾孙帝喾,帝喾生契,契是黄帝玄孙,契在尧舜时代,因协助响治水立了大功,受封于商(今陕商洛),为司徒,赐姓“子” ,因之“子”是我钟姓前身,而契则为商之始祖,故钟姓是黄帝子孙。
黄帝到钟烈姓氏的演变,从一世黄帝轩辕氏,二世玄嚣穷桑氏(青阳氏、金天氏),四世帝喾姓姬,五世契,封于商,为司徒,赐姓子,至三十四世微子启建立宋国,仍姓子。四十六世宋桓公御说,被钟人尊为血缘鼻祖,仍以子为姓。六十世烈因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所灭,烈为避祸奔许州改子姓为钟姓。这个演变过程可概括为:轩辕氏——穷桑氏(青阳氏、金天氏)——姬——子——钟。
二、烈系钟姓 的繁衍播迁
(一)河南许昌时期
六十世钟烈(烈一世),生于公元前334年,宋国末代群王偃的三弟。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入灭以后,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时年48岁。为避祸,他以自己曾被封为“钟邑大夫” ,改子姓为钟姓。在中原上空升起了第一面钟姓大旗,他是中国汉族历史上第一个以钟为姓的人,故被尊为烈系钟姓始祖。
烈生复(烈二世),复生叶(烈三世),叶生气(烈四世),气生运享、运丰(烈五世),运丰生文义、文仪、文佳(烈六世),文义生纯佑(烈七世),纯佑生吉(烈八世),吉生保、俨、朝、倬、儒(烈九世),俨生逢兴、逢治(烈十世)、逢治生楠、桂、树(烈十一世)。
钟桂生于汉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公元5年),河南许昌封升岗(今河南长葛石象乡,西汉时属许)人。至19岁时就身长九尺,腰粗八围,力大无比,异常骁勇。时值汉光武帝在南阳张榜招募天下勇武之士,讨伐王莽。钟桂带领本族兄弟叔侄25人应征入伍。初任总兵。桂在讨莽战争中作战勇猛,功绩卓著,被封为镇蛮大将军(一说佐卫大将军),并加封光禄正卿,赐“金铜宝图” ,跟随他的宗支25人皆受封赏。
钟桂生焕(烈十二世),焕生增、垣(烈十三世),增生铣、镳(烈十四世),铣生县、绵(烈十五世),县生余、立(烈十六世),立生宏、宿(烈十七世)。汉献帝时宏和宿分别为会稽太守和扬州都督。兄弟俩首次修钟烈系家谱,以启后世。宏生斌(烈十八世),斌生大有、大仁(烈十九世),大有生项、贵(烈二十世),贵生才、先(烈二十一世),先生酉(烈二十二世),酉生简、范(烈二十三世),简生圣、善、贤(烈二十四世),简、范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东晋末年,东晋末代皇帝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给南朝宋武帝刘裕。
当时社会动荡,草寇遍地,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钟氏一门决定析居,渡江南徙,寻求安定的环境和一个好的发展场所,除简、范两兄弟仍留颍川故宅外,其他钟姓均渡江南迁。据《钟氏族谱》记载:他们家离许昌(颍川)三十里,有祖坟36穴,松柏三百余棵,还有石狮、石象和明珠山朝拱。当时许昌治所在今许昌县东张潘乡,有古城遗址。在城北三十里的封升岗,即现长葛市石象乡蔡寨西的封升岗,当时此地属许,封升岗上有“古闻人墓” ,传为烈系钟姓始祖钟烈的坟墓,因避难不称真名实姓。我提龄公第五子文亮公,明时曾在河南开封任布政使司,离任南归时路过颍川,曾赋诗一首:“乱世乏力拯众难,辞官南归效平民,遥望封升闻人墓,倍感祖德恩泽深。 ”
(二)从宁化至汀州时期
简生三子:圣、善、贤。圣、善、贤兄弟于东晋末年(公元420年)五月二十一日辰时同时过江南徙。圣迁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善迁会稽(今渐江绍兴),贤迁江西虔州(今赣州)。钟贤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乙未(公元395年),迁到虔州时年25岁。先住阳都(今宁都)竹坝斜,成为客家钟姓入赣始祖,并由此入闽、入川,播衍全国,乃到海外。后奉南朝宋武帝刘裕诏命,受爵武威大将军,入闽平定“六戎之乱” ,后任闽中都督,携妻子入住宁化石壁村,成为钟姓入闽始祖。后钟贤奉诏入四川为官卒于蜀。钟贤奉诏入蜀后,子钟朝袭父职。钟朝(烈二十五世)随父入闽立籍宁化石壁村,为由江西迁福建第一人。父奉诏入川后,朝袭封都督大将军。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丙午(公元466年),他看到辖区的鄞江白虎村(今福建省长汀白石村)山青水秀,风光绮丽,遂与后母马氏,妻欧阳氏和三个儿子远、道、逸(烈二十六世)在此筑宅居住。钟贤去世后,朝又入川袭父爵。钟朝继母马氏卒于南朝宋顺帝开明二年戊午(公元478年)。马氏一生贤德,常劝丈夫和儿子在战争中谨慎杀戳,并经常收容伤者、病者,爱民如子,深受当地官员和民众爱戴。马氏卒,由钟朝在汀之子远、道、逸将其祖母葬于后山九龙岗癸山丁向。二百多年后,成为境内名墓。远生诠、訢、谥(烈二十七世),诠生荩(烈二十八世),荩生洪(烈二十九世),洪生木(烈三十世),木生照、勋(烈三十一世),勋生北(烈三十二世),北生逵(烈三十三世)。逵生于唐高宗显庆三年戊午(公元658年),官至唐玄宗开元年间谏议大夫,与钟接系八十七世钟绍京同朝为官。逵妣马氏,生七子:礼、恭、宽、廉、敏、惠、节(烈三十四世)。后来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因“迁坟事件”而被逼迁出汀州,向外发展。
(三)福建武平时期
钟逵长子钟礼(烈三十四世),生于武后垂拱三年丁亥(公元687年),卒于唐代宗大历六年辛亥(公元771年),享年85岁,可谓高龄,但他晚年不幸。先是他的上十一世祖钟贤之妣马氏,殁后葬于九龙岗,二百多年后,传闻“茔内常有鼓乐之声” ,成为境内名墓。后来他的母亲马氏也葬同一祖坟。两个马氏葬在一起,更使名墓闻名遐迩,沸沸扬扬,远在长安的唐朝衙府也有所闻。事有凑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朝衙府决定在闽西增设一个府治。初选新罗圩(今上杭县)废地,因嫌此地多发瘴气,又传闻汀州九龙岗的马氏墓有异响,府衙遂移命在此筑府城以镇之。马氏名墓被压在汀州府衙的正堂之下。又拆毁钟屋村,改建长汀县衙,至唐代宗十四年(公元779年),历时十年方建成。过去流传“天下衙门皆子午,惟有汀府癸山丁” 。可见,当时朝廷在此设府的真正动机是为了消除马氏名墓。钟礼去世前二年(公元769年),汀州府衙和长汀县衙同时施工,历时十年。面对强大的压力,钟氏一门不敢抗命,于是抛售全部产业,并将汀州府、长汀县府作为占地补偿的六十亩“射箭田”全部舍入附近的开元寺。钟礼在忧郁中死亡,其子濬和六个叔父,34个兄弟,先后分迁出汀州。钟濬作为长房长孙,迁往长汀附近的井秋坑(今上杭南阳乡),以便应付岁时祭祀。逵次子恭系迁江西信丰县,三子宽系迁江西于都县,四子廉系迁福建上杭、河田和回龙等处,五子敏系迁江西赣县,六子惠系留长汀县境内,七子节系迁江西瑞金和宁都等处。兄弟各散西东,情景凄凉。走时他们留下一首诗句:“汀州府衙妣坟堂,长汀县衙祖屋场,惟愿子孙存方寸,随居处处世荣昌。”一场大迁徙到此结束。
钟礼长子濬(烈三十五世)生武、睿、智(烈三十六世),唐代宋末年濬长子武(烈三十六世)为山东博州太守,把家从上杭井秋迁往武平县象洞千家村。武生二子:尚仁、尚义(烈三十七世),尚仁生二子:以福、以禄(烈三十八世),以福在唐文宗太和元年丁未(公元827年)中进士,官广东程乡(今梅县)县令,敕封文林郎。以福生泰(烈三十九世),泰生进一、进二(烈四十世),进一生缵绪(烈四十一世),缵绪生式(烈四十二世),式生六初、大始(烈四十三世),钟姓历史在这一代后又掀波澜。大始生尚(烈四十四世),尚生三子:山、岱、峦(烈四十五世)。钟山字中质,生于宋真宗咸平四年辛丑(公元1001年),卒于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殁后丧葬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怪异现象。丧葬的地点是武平县象洞乡庵前坝月形。准备落葬时,连续三天三夜大风大雨。雨止后,发现棺材不见了,而地上的砖块石料完好无损,祭扫时又发现一大群黄峰,人们传为“天葬地” ,称为祥瑞之地。此后钟家连科及第,官显禄厚,天下知名。钟山生三子:友文、友武、友勇(烈四十六世),他二弟钟岱生有一子友盛,三弟钟峦也生三子:友才、友能、友瑞。一共七兄弟,其中友文、友武、友勇官监厨使。使山父以子贵,被宋王朝敕封“文林郎” 。更值得称颂的是友文生三子:毅、密、察(烈四十七世),友武生三子:刚、理、齐(烈四十七世),友勇生五子:裕、温、柔、中、正。除友勇三子柔为中书舍人,其余十人全部中进士。加上钟岱之子友盛和友盛的三个儿子(发、强、庄),父子四人皆进士,确实曾经誉满神州。“一家十四口,进士十三人” ,轰动朝野,震惊东南半壁。
四、从武平向全国播迁
宋神宗熙宁二年己酉(公元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以图挽救赵宋王朝失败的命运。友文兄弟向宋神宗奏议反对意见,触怒了“龙颜” 。公元1074年,指旨罢官归田。更不幸的是30多年后,宋徽宗上台,起用蔡京、章惇、童贯等人借口“元佑党事件”打击和整肃朝中元老。钟友文三兄弟也在劫难逃。蔡京甚至扬言要诛友文九族。这一支钟姓面临“灭顶之灾” 。为了生存,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他们兄弟裔孙进行了空前的大迁徙。从武平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走向世界。有的在迁徙途中改名换姓。
友文系播迁点为武平、岩前、泉水塘,上杭的古坟、丘辉、荷山里,刘坑塘、陈坑,广东蕉岭,江西兴国,有一部分流向四川和台湾。
友武系主要播迁点为广东的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增城、东莞、惠州、河源、从化及江西赣州、安远、龙南、定南、全南、遂川、修水和广西、四川、台湾等地。友武次子理与兄刚同榜进士,任广州剌史。家庭遭难事发后,弃官奔程乡(今梅县)居住,理生大相(烈四十八世)大相生天柱(烈四十九世),天柱生朝政(烈五十世),朝生响(烈五十一世)。响生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烈五十二世)。其时发生了历史的转折,开创了新局面。提龄为广东五华、兴宁开基祖。遐龄迁紫金、东莞、河源等地,祯龄迁惠州,祥龄迁河源、龙川,瑞龄迁五华和紫金。提龄在五华生三子:有始、有甲、有贤,在兴宁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
友武公三子钟齐,齐公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甲戌科进士,生不逢时,不久遭
大迁徙。齐生二子:满(满堂)和明(盛堂)。满迁广东五华县的铁炉坝,明留祖居福建武平。明之玄孙胜于公元1202年将家迁至广东大埔县。胜生三子:镛、钦、义明。义明生七子,其子孙分布饶平、揭阳、兴宁、龙川、河源、雁洋,遍布梅州地区以及广西灵山旧州、太平等地。
钟友勇系播迁情况是:友勇长子裕裔孙迁嘉应州(今梅州)的白渡堡和雁洋遮布村及江西瑞金壬田寨的大悦村。次子温的后裔迁镇平(今蕉岭)石屈都,后迁南雄珠玑巷,再迁广西中山县龙源头。如今他的裔孙遍布广西各地。
钟友盛系播迁情况是:友盛生三子:发、强、庄(烈四十七世)。发迁广东潮洲,强
迁兴国竹坝,庄迁福建武平石屈都、广福等处。
钟峦的三个儿子在迁徙过程中,友能(烈四十六世)改姓萧、友瑞(烈四十六世)改姓叶。
时事变迁,沧海桑田。几百年后,许多钟姓裔孙从福建、广东等地往海外发展,已遍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
钟氏五次大迁徙·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钟姓的远古始祖。黄帝玄孙契在尧舜时代,因协助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为司徙,赐姓“子” 。钟姓前身为“子”契为高之始祖,从契赐姓子到宋公子烈启姓“钟”经历了1991年漫长岁月。公元前286年,宋国为齐、楚、魏三国所灭。公子烈避奔河南许州(颍川)隐居。因公子烈曾受封于钟邑,故以封地为姓,改子姓为钟姓,开创了钟姓烈系繁衍发展的新纪元。85年后,汉朝初立,原楚将钟离昧不容于汉高祖刘邦,被迫自杀,其子钟离接避居颍川长社,为求生存弃离字而单姓钟,这是钟姓的另一支——接系。
颍川是钟氏的发祥地,到东晋年间,先公时期长社已有九百余丁口。以后由于环境的变迁,时局的动乱,自然灾害的侵扰,我钟姓先祖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迁徙,裔孙遍及全国各地和五大洲。前三次都因战乱或党争,钟姓多次迁徙所涉及的烈氏子孙而且规模较大,损失重大;而接氏一脉的迁徙都是因官而动,迁徙面广,官做到那里子孙就跟到那里而发展壮大。
第一次大迁徙
东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1年)司马氏世衰,前有长达十六年之“八王之乱”后有所谓“五胡乱华”民族之争,造成四分五裂,十六个政权割据的局面,特别是匈奴和羯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百余处,次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又在苫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十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官民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这些时局的动荡,我们钟氏宗亲,亦受影响,为了避难,纷纷迁至豫(河南)、鄂(湖北)南部、皖(安徽)、赣(江西)及沿长江南北岸以至赣江上下游一带居住,这是第一次的大迁移。据谱载: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我们的圣、善、贤公,为避时乱率家过江避难,圣公移上杭(今江宁府郭县),善公移会稽(浙江绍兴),贤公移金陵。后因岁荒,又徙江西虔州孝义坊,最后居江西吉安府,信丰县头角山。
后来贤公子朝,字会正,为宁化县令(宁武西南宁化故城),因闽地有“六戎”之扰,奉令督兵进剿,行军至白虎村,见其地风景秀丽形势雄壮,心窃慕之,乱平后,乃奉母(原配黄氏早卒,继配马氏)卜居于此,马氏病故,葬九龙岗,癸山丁向,这就是后来的汀州府堂,于至产生了后来玄乎其玄的“五百年后,罚你添油”的有趣传说——知府许由挖坟事件。我们钟氏由江西迁福建,就是从朝公开始的。之后,朝公子远公,官中书令,移居山西落业,有嘏公子助公为南平王,子孙迁南海高要县落业;旭公子奇、官陕西西安府,子孙郎肇居该土;景公则往南雄后又迁南海落业。至睿公出任山阴县令,子孙亦随移山阴,而易公有弟曰平、曰日,后来则在湖北武昌经商,于是落籍湖北武昌府,子孙遂居武昌。
第二次大迁徙
唐代中期(公元755——763年)有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 ,继而出现长达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 “安史之乱”初则攻洛阳,占长安,玄宗逃往四川,让太子李亨在灵武收拾残局。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在回讫兵帮助下,两地才得收复。而乾元二年(公元759肃宗号)禄山旧将史思明又起兵叛唐,再度攻占洛阳、中原地区遭受这些争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从此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大遭削弱,各地军事重镇节度使掌军队、握财权,拥土地,势力渐强,各州剌史也为所属。时安史旧将仍受重用,他们在辖区内“自署文武将吏和贡赋,朔三镇(魏博、成德、卢龙),割据势力。其后山东、北淮间也多仿效,出现“藩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的割据局面,天下政权不能行使,战争连年不已,破坏生产,人民遭祸,因之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咸通之末黄芝仙起义(公元873——874年),乾符二年(公元875年)聚农民三千余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海内诸豪都统,攻占曹州(山东曹县西北)濮州,众至数万,黄巢起兵响应,两军会合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王芝仙战死,余部为黄巢领导,被推为王,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率军从和州(安徽和县)渡长江,经赣浙进入福建,次年攻克广州,众至五十万人,再由粤经桂、湘、鄂、赣、苏、皖进入河南,公元880年占领洛阳,继续率军西进,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唐僖宗逃奔成都,十二月占领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号金统。后经唐反扑,起义军大将朱温叛反,战机失利败绩,由于长期混战,政局不安,人民生产大受骚扰,而我们的祖先,经此连年战乱,又从豫、鄂、皖、赣等地,再迁至皖南及赣之东南,闽之西南以及粤之东北边界,是为第二次大迁徙。
据谱载,唐时逵公因避官府横蛮,逼迁祖坟,其子恭公徙居龙南,宽公徙居信丰,廉公徙居于都,后又徙居会同,敏公徙居赣州,后又居太和县、万安县,惠公徙居宁都,节公徙居瑞金,只有礼公仍居故土,未曾远离,仍住长汀井秋坑守业。
在这段时间,钟绍京一支,其孙立本为唐楚国公,晚岁由衡阳卜居江西南康、相安;其四世孙大朗之后汝政,徙居排村、以谦徙居传寨。二郎之后万三修职长子制干,传四世广润徙居康成。五世立信,徙居信丰、蓝田;两帝十四居士仍居相安,其后代善祖生七子,名为思愈、思镛、思海、思广、思泰、思逢、思赞是为七房祖派。又二郎之后,万六评事其后代则徙居桂东草堂。
建汀州至于武公子尚仁、尚义,迁居象洞中坊千家坪;其后五通,孙政移居江西白鹭村;五达理政,生九子分道扬镳,散处各地:聪公移江西,恭公移会昌,明公居武坪,温公移漳州,问公(未详),敬公移洞睦坑,难公移潮州,义公住梅州,忠公居长洲苦竹坑,都成了各州的入乡祖。
第三次大迁徙
靖康之世(1126年——1127年)金兵大举入侵,金兀术追宋康王赵构至越州(今浙江绍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虏徽宗、钦宗父子及后妃宗室贵戚大臣三千多人北去,东京和宫中金帛、文物、图册、被金兵洗劫一空,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亡后,南宋偏安、战争不断,盗贼丛起,生灵涂炭。其时,蒙古族元已兴起,公元1253年,元军进攻安南,次年灭大理,公元1259年攻南宋鄂州,宋处于前后受敌地位,人民苦难久无宁日,于是我们的祖先又作分迁之计,由第二次迁地分迁到粤的东北来,是为第三次大迁徙。
在这个政局影响下,我们先人式公的儿子大初的后裔建公、廷公(一说廷建、廷立)迁居象洞坑溪背中坊寺居住,启昆支系的后裔悫轩移居会昌上堡,敬轩移居安元田水,有灏则移居普田。
又谱载友文、友武二公当年先后登进士,友武官至大中丞、友勇为光禄寺监厨司,友盛官兵部尚书。神宗年间(公元1068——1086年)王安石实行新政,志在改革政治,新旧派争议,莫衷一是。友文、友武兄弟等上疏谏请神宗谋慎变法,大遭王安石之忌,兄弟于是辞职归里,未几,变法被废王氏亦罢相,不久,王安石被继续起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重提新政,对反对派大加逼害,谗言友文等兄弟子侄对朝政不满,去职泄忿,请旨查究。兄弟等因此改姓易名,远徙他方,以避锋镝。友文支裔毅公复归象洞;密居福平县,后又分支上杭梅溪寨,察公移湖广、苏州,后又迁居武平河坑(宁化县)(一说居上坑来苏)。友武支裔刚公选迁上杭来苏,后徙居广东惠州和平县;理公徙居江西抚州,后其五世孙响公携家奔广东长乐县铁炉坝和兴宁岗背等地,籍居兴宁。齐公徙居福建武平,后子孙避乱徙武平招信、广东梅州、大埔等地,友勇支裔裕公徙居汀州程乡,正公徙居武平,后迁石窟东都。(说迁镇平蕉岭)。友盛支裔发公徙居广东海阳(潮州程乡),强公居嘉应州(梅州),庄公徙居武平,后迁石窟东都。
第四次大迁徙
第四次大迁徙则在明末清初,受清人入主的影响,我们祖先的部分子孙再分迁至粤之中部和海滨地区及湘、桂、川、台等地,另有一部分迁至贵州南部及西康之会理。至此子孙已散布全国各地。根据现有资料可见,提龄支裔有始一支,有转至广西罗城龙岸、珠和荔浦青山乡、贵港地区、桂平伏化乡,鹿寨四排乡,广东廉江长山镇一带落业。玉京支裔;雄万(隆)居广东高州、茂名化州一带,为上下伙之支祖。宜万(道六)居广西玉林城北,则为玉林地区之支祖。玉龙支裔育万(法茂)则迁至广西陆川清湖落业,其支系散处北流,及广东廉江等县,成为陆川廉江一带的支祖。瑞龄一支,其裔若冰,从广东梅州居广西罗城、平南、柳城一带,亦各成为其平南、罗城、柳城的支祖,遂溪一脉则是柔公之后。蒙山陈塘一脉则是钟繇支系,原居南海扶南之地,贺县桂岭一脉,则是岱公友盛强公之后。
第五次大迁徙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我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无情战火,弥漫着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数月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国民政府搬迁重庆。辗转八年,抗战胜处后,继之以解放战争,国民政府与部分在职官军和民众,一同迁往台湾或港、澳地区,根据有资料可查的迁台人口,自明清至今就有十二万多人。于是吾族部分人口再次从原籍,为有史以来的又一次迁移。新中国成立后时局趋于安定,人民当家作主,有了参军参政机会,在祖国各地参予各项建设,随着人口流动,户口也随之变动,成为新一代移民,且不断地增多。
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太平鎮鍾氏正業堂世系概述·
为让广西钦灵地区友武系裔孙更容易了解源流世系,特制唐开元(713-741)谏议大夫逵公至明朝开灵始祖宣玉公派系简表:
逵(烈三十三世)——礼(烈三十四世)——濬(浚)(烈三十五世)——武(烈三十六世)——尚仁(烈三十七世)——以福(烈三十八世)——泰(烈三十九世)——进一(烈四十世)——缵绪(烈四十一世)——式(烈四十二世)——大始(烈四十三世)——尚(烈四十四世)——山(烈四十五世)——友武(烈四十六世)——齐(烈四十七世)——明(盛堂)(烈四十八世)——响(烈四十九世)——庆(烈五十世)——镇(烈五十一世)——铿(烈五十二世)——胜(烈五十三世)——义明(烈五十四世)——十六郎(云映)(烈五十五世)——显富(烈五十六世)——迁益(烈五十七世)——念二郎(讳百二)(烈五十八世)——万一(烈五十九世)——仲五(烈六十世)——岐山(烈六十一世)——晓行(烈六十二世)——德琼(烈六十三世)——魁(烈六十四世)——承通(烈六十五世)——谷鸣(烈六十六世)——胡(烈六十七世)——爵(烈六十八世)——兆丰(烈六十九世)——文元(烈七十世)——宣玉(烈七十一世)
基本信息--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太平鎮鍾氏正業堂
廣西靈山縣(古稱南賓縣,隋朝設縣,屬合浦郡)鍾氏正業堂,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0年)遷靈山始祖鍾宣玉公(號寶山)時任分巡道按察司副史諫事郎从七品因國繚亂,厭倦官場,由嘉应州平远超竹遷靈山縣城再遷旧州鎮鑑山塘村開基创业世代兴隆。衍五大房,長、二、三、四房,(五房基祖鍾聞韶幼卒无嗣)。居旧州鎮獅岭村鑑山塘(老村)/太平鎮譚有村鍾屋。認鍾宣玉公(靈山大太公)為始祖,現傳至17代,共7000逾人,近370年。
靈山旧州、太平鍾氏,乃廣東大埔古村鍾氏始祖胜公,二世祖義明公之第六子鍾十六郎公后裔。鍾十六郎七世孫鍾宣玉(號寶山),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0年)天启二年任分巡道按察司副史諫事郎从七品,由嘉应州平远县遷靈山始祖是也。今縣城享有“粵西胜景”的六峰山東麓出,得江西風水名師点地,名唤:“鸣凤朝阳”甲向形,宣玉公葬在此寶地,已有300多年歷史。
縣城六峰山為我氏祖山,旧州鎮獅嶺村委會鑑山塘村清代中前期建有鍾氏明山祖廳(寶山鍾公祠),太平鎮譚有村委會坪上村清末建有鍾氏宗祠-鴻昌鍾公祠/土地背青火磚穿山墻新業堂祖廳/土地背長房祖居/二房那杭坪大屋,長房二廳/沙田派四房青磚瓦大圍/大凸園三房大屋。其中“鴻昌鍾公祠”規模最大,占地面積達800平方。是我族商議族事,舉辦大型活動和祭祖的地方。
源流迁徙--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太平鎮鍾氏正業堂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源流:(黄帝六十世):太始祖钟烈(生于公元前334年,妣:姒氏)(烈一世)——复(烈二世)——叶(烈三世)——气(烈四世)——运亨(烈五世)——六义(烈六世)——纯佑(烈七世)——祮(烈八世)——俨(烈九世)——逢治(烈十世)——桂(烈十一世)——焕(烈十二世)——增(烈十三世)——镳(烈十四世)——县(烈十五世)——余(烈十六世)——宏(烈十七世)——斌(烈十八世)——大有(烈十九世)——贵(烈二十世)——先(烈二十一世)——酉(烈二十二世)——简(烈二十三世)——贤(烈二十四世)——朝(烈二十五世)——远(烈二十六世)——诠(烈二十七世)——荩(烈二十八世)——洪(烈二十九世)——木(烈三十世)——勋(烈三十一世)——北(烈三十二世)——逵(烈三十三世)——礼(烈三十四世)——濬(浚)(烈三十五世)——武(烈三十六世)——尚仁(烈三十七世)——以福(烈三十八世)——泰(烈三十九世)——进一(烈四十世)——缵绪(烈四十一世)——式(烈四十二世)——大始(太始)(烈四十三世)——尚(烈四十四世)——山(烈四十五世)——友武(烈四十六世)——齐(斋)(烈四十七世)——明(盛堂)(烈四十八世)——响(烈四十九世)——庆(烈五十世)——镇(烈五十一世)——铿(烈五十二世)——胜(烈五十三世)——义明(烈五十四世)——十六郎(云映)(烈五十五世)——显富(烈五十六世)——迁益(烈五十七世)——念二郎(讳百二)(烈五十八世)——万一(蕉岭县高思始祖,號:基士,高思立有万一公祠)(烈五十九世)——仲五郎(谥裕创)(烈六十世)——岐山(谥隐逸)(烈六十一世)——晓行(葬在高思捉泥坑汤家山百四郎公坟左边)(烈六十二世)——德琼(葬在高思萧丰窝)(烈六十三世)——魁(烈六十四世)——承通(原籍广东潮州府大埔县湖寮村迁嘉应州平远县义化都超竹乡径尾村居住)(烈六十五世)——谷鸣(烈六十六世)——胡(烈六十七世)——爵(烈六十八世)——兆丰(烈六十九世)——文元(烈七十世)
宣玉公(號:寳山,明朝天启二年任分巡道按察司副史諫事郎,于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0年)迁灵山,公葬灵山城西门六峰山东麓“鸣凤朝阳甲向”,妣黄氏太夫人生子:奇鸣,后续娶谢氏太夫人生子:奇英)(烈七十一世转灵山一世祖)——奇英(號:俊亭,妣甘氏,公葬青塘水口龍狗坑乙向,甘氏葬风门肚村面巴渣岭甲向,黄氏葬太利村旁马鞍岭)(烈七十二世转开灵二世)——闻亮(公葬沙坪七里榃州塘巽向,妣葬吊山塘申向)(烈七十三世转开灵三世)——良助(公妣同葬双额垌三角山向南)(烈七十四世转四世)————毓富(公妣同葬谭有大冲麓表坝)(烈七十五世转五世)士云(公葬那律那丽山,妣葬大冲口)(迁居太平上祖)(烈七十六世转六世)——惠光(烈七十七世转七世)——永葵(烈七十八世转八世)——鸿昌(葬那律)(烈七十九世转九世)——在炎(葬谭有那思岭)(烈八十世转十世)——仁钦(葬谭有石球麓高岭背,坟有水泥)(烈八十一世转十一世)。
祠联堂號--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太平鎮鍾氏正業堂
{郡望} 潁川郡(现河南省许昌长葛)
{堂号} 潁川堂
{堂联} 钟姓专用堂联
潁川世泽
太傅家声
金陵世德
越国流徽
高山流水第
舞鹤飞鸿家
正業堂
*潁川衍派
宗功永昭
*(前座)正立三北德泽流芳远
业开太平天赐形势甲
(后座)横批:中兴祠祖
中堂高供祖宗牌位后辈永不忘
堂下低伏子孙精英兴家望族勉
旧州寶山鍾公祠(1966年文革被毁,留下门头石碑祠匾一块)
*(前座)钦水思源溯自潁川流世芳
主祠播本起从灵邑蔚人文
*(后座)钦水派源长逐代文明光福远
那沙开业远子孙发达显灵山
家谱字辈--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太平鎮鍾氏正業堂家谱字辈
字輩詩:奇聞良毓 士光永昌 在欽源芬 宜繼實章
——编辑主修:鍾化龍(宣玉公14世孫烈系八十四世)
二零一四年10月(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