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良作风谱写灵山篇章
(上接1版)全县10000多党员干部进行了群众路线知识考试;3月14日,县委常委会开展“三问三观”专题讨论活动,对贯彻群众路线进行深入研讨…… 县委领导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带动了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在“真学”上做文章,在“深学”上下力气,在“活学”上用功夫,党员干部参学率达到100%。 群众参与 开门纳谏 活动开展以来,灵山县党员干部坚持开门纳谏,把自己摆进去,每个环节都让群众有序参与,请群众“品头论足”。 县委制订并带头自觉践行《灵山县“一线工作法”制度》,深入开展“五进十问”访民意、听民声、解难题活动。各镇、县直单位领导干部也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多形式广渠道原汁原味征求意见。 4月初,各级党组织召开了各类座谈会986场,发放调研问卷6800多份,共征求到意见建议1307条。其中涉及“四风”问题110条,其他意见建议82条。县委常委会带头将征求到的主要意见和问题、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在灵山县主要媒体上进行公示。至今共公示了5批次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涉及“干部走读”、“交通拥堵”、县城城镇化进展慢各类热点难点问题61项,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满意。 1-8月,全县性会议比上年同期减少40.79%;下发的文件数量同比减少50份,精简率为60.2%;全县公务接待经费同比减少32.7%;“三公”经费支出同比减少71.4%;清理办公用房面积25613.32平方米,奢靡浪费的风气得到有力遏制。对涉农、涉法涉诉、发展教育事业等8个方面进行专项整治。严肃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走读”、“吃空饷”、“发红包”、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等问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进一步畅通了言路,拉近、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普遍反映领导干部的面再也不难见了。 建章立制 钢化约束 灵山县各级党组织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着力抓好建章立制,推动作风常态化长效化。目前,灵山县制定了《“一线工作法”工作制度》、《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制度》和《从严管理干部制度》等共362项制度,其中新建45项,修改189项,废止33项。真正做到用制度约束干部行为,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以制度机制固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灵山县深入开展“走进群众、改进作风、解决难题”和“百件实事惠民生工程”活动。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解决一批群众迫切希望办又有条件办的突出问题。 今年3月,灵山县县委书记廖应灿带领县交通局领导到新圩镇渌二村调研,了解到三多竹至浦北县三合镇590多米路段,是附近四五个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主要通道。几年前,道路扩建时因部分群众思想不通,不同意征地搬迁,造成工程无法实施。一直以来,这段路坑坑洼洼,严重影响群众的出行。县交通运输局改变了工作作风和方法,主动深入群众,了解、听取他们的意愿、想法,不到10天,路就修好了。 据悉,在活动中,灵山县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基础设施滞后、增收致富难等突出问题。至8月20日,灵山县应整改落实问题918个,已经整改653个,正在整改265个。 在活动中,群众看到了党员干部队伍精神状态、作风状况和服务态度实实在在的变化,他们正以优良的作风谱写着灵山篇章。
|